人格面具下
黄国胜:面具分析之动力学
知道某人有什么面具还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查明面具的来历和适用情境,例如,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适用于什么情境。
面具的年龄就是形成的时间。例如,某个面具是一个五岁的孩子,那么这个面具就是五岁的时候形成的。面具一旦形成,年龄、长相、装扮就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面具的年龄比当事人的实际年龄还大,例如一个小伙子有一个老爷爷面具,那就要把它当客体面具来看待,然后想象“我”在它面前应该是多大的年龄。有一位咨客有一个妈妈面具,他的妈妈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妈妈面具只有三十多岁,说明这个面具是在他妈妈三十多岁的时候形成的。
病态面具和儿童面具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推测形成的时间。例如,窥视癖是性心理发展停滞在尿道期的结果,说明“窥视者”面具形成于3-6岁;强迫症与肛门期有关,说明“强迫”面具形成于1-3岁。
从面具的人际界线也可以推测形成的时间。一般说来,人际界线越模糊,形成的时间越早。
知道了面具形成的时间,再去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就能确定为什么会形成这个面具,这个面具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跟什么人有关。
面具都是成对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有一个“他人”在演对手戏。所以,通过家谱图、生活圈、关系网等方法也能查明面具的来历和性质。
下一步,确定面具的适用情境。
从理论上讲,儿童面具就是病态面具,成年人使用儿童面具就是不合适的。但是,在非公开场合,可以有限制地使用儿童面具和病态面具。这其实就是“安置”,也叫“限定”。
任何一个面具都有适用的情境,只是有些情境基本上不可能遇到,譬如“杀人犯”、“自杀者”、“乱伦者”、“食人者”。换句话说,一个人有这样的面具是正常的,应该接纳它,而不要排斥它。同时,不要否认它的合理性(适用情境),而要承认它的合理性。否认它的合理性,必然会导致压抑。而压抑的结果,很可能是“暴发”(事与愿违),或者向外投射。
黄国胜:面具分析之内观法
就是“看”自己的面具。
观察法也可以用来看自己,但是只看当下,例如,当自己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问自己“这是什么面具?”“现在我是谁?”或者“像什么人?”而内观法可以清查所有的面具,具体做法是:闭上眼睛,放松自己,然后邀请面具出场。渐渐地,脑中就会出现一些“形象”,仔细分辨他们,把他们一一识别出来。
在内观过程中,面具可以一个一个地出来,也可以一对一对地出来,甚至一组一组地出来;出来的速度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也就是说,面具之间的间隔是不均匀的。如果出得太快了,看不清楚,可以把它们“定格”,慢慢观察,也可以在面具出完以后再回过头来看那个没看清楚的面具,这种方法叫“回放”。通常情况下,最先出来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然后是以前见过的人,再后来是不认识的人,最后是动物。这实际上就是从意识到无意识,从现在到过去的过程。动物出现,意味着已经从“人格面具”过渡到“阴影”。
有的人觉得“邀请”面具出来有困难,可以稍微变通一下,想象自己来到某个地方,譬如商场、机场、剧院,那里有很多人,然后仔细分辨每一个人。或者想象自己去参加一个假面舞会,看到很多戴着面具的人。
还有一种方法是想象自己走在一条小路上,小路稍微有点向下倾斜,沿途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仔细分辨,把他们识别出来。这条向下倾斜的小路,其实就是从现在到过去的“时间线”。
因为是“看”面具,所以比较侧重于视觉,可以看到面具的长相、衣着,甚至表情、动作,识别面具的年龄和性别。也有一些人,不擅长于视觉化,看到的形象就会比较模糊,看不清长相、打扮和表情,但是,他能“感觉”到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的人看不清面具,但能听到它的声音(呼吸和说话,甚至出现背景音乐)、闻出它的气息、“感应”到它的动作和姿势,甚至思想和情感。
黄国胜:面具分析之配对法
有一个面具,就会有一个与之对应或者对偶的面具,例如老师面具和学生面面具、医生面具和病人面具、迫害者面具和受害者面具。其中,一个自己用,一个用在别人身上。如果一个人使用了老师面具,说明他把别人当学生了;如果他使用了受害者面具,说明他把别人当迫害者了。有的人在任何场合都唯唯诺诺,那是因为他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了领导或者警察。
有时候,对应面具不是一个,而是一组。例如,如果一个人有孙悟空面具,很可能同时还有唐僧面具、猪八戒面具、沙僧面具;如果一个人有武大郎面具,很可能同时也有潘金莲面具、西门庆面具、武松面具。
有一个面具,就会有一个与之相反或者对立的面具,例如迫害者面具和拯救者面具、好人面具和坏人面具、天使面具和恶魔面具。通常情况下,一个表现在外,一个处于潜伏状态。表现在外的容易被识别,处于潜伏状态的就会被忽视。所以,如果一个人表现非常极端,譬如非常好,或者非常坏,必有一个相反的面具,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没有表现出来,也是相对的。也许从来没有表现过,也许只在隐私场合表现出来。例如,某人在单位里表现非常优秀,人缘也好,可是,他的老婆说他有暴力倾向,同事怎么也不相信。有的人平时表现非常稳重,喝了酒就完全变了一个人,这是因为酒精把潜伏的面具释放出来了。有的人白天心情都不错,到了晚上就心烦意乱,睡眠困难,老做恶梦,这是因为,随着夜幕降临,潜伏的面具活跃起来了,《化身博士》就是这样,白天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医生),晚上是为非作歹的恶魔。
在《西游记》里,许多妖魔鬼怪原本是神灵的宠物、坐骑或书童,乘神灵不注意,跑到人间来作恶,其实他们就是神灵的另一面。也有一些人,控制得非常好,潜伏的面具从来没有出来过,但是,突然有一天,暴病而死,或者被查出得了绝症,这是因为潜伏的面具实在没有机会表现,只好用“器官语言”来表达。
潜在的面具有时候会以客体面具的形式投射到别人身上,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另一面,甚至产生幻觉。所以说,表现太好不是一件好事。人格面具也讲阴阳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相反的面具呢?这是因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可以用1或0表示。如果人格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面具A,那么,剩下来的部分就是面具B。A+B=1,或者0。A=1-B,或者-B,所以说,A和B是相反的。
有相反面具和对偶面具,自然就会有第四个面具,即“对角”面具。例如,有拯救者面具,就会有迫害者面具(相反);有迫害者面具,就会有受害者面具;或者,有拯救者面具,就会有被拯救者面具(对偶);有被拯救者面具,就会有被迫害者面具。
黄国胜:面具分析之展示法
把面具用表情、动作、语言、绘画或物体展示出来,是了解和分析面具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如果只是去描述面具,那是无法深入到面具的“内心”的,哪怕用心去猜测,也很难准确把握。如果让面具自己说话,或者把表情和动作做出来,就会有另一番景象。例如,有一位咨客,有一个杀手面具,问他杀手为什么杀人,他回答说,可能是报仇。他有什么仇呢?他说不知道。我们就让杀手面具自己说,它说:“我并不是真的想杀你,只想吓唬你一下,可是你不但不给面子,反而比我还凶,让我下不了台。”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不难看出,这个面具并不是真正的杀手,而是纸老虎。
让面具说话,可以更加真实地展现面具,这也是观察法和谈话法的区别所在。
把面具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当事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描述自己的面具,容易发生情感隔离和合理化,理性有余,感性不够,难以产生领悟;演示自己的面具,感受更深,声情并茂,情理交融,有助于领悟。
把面具画出来是另一种展示面具的方法,前提条件是咨客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当然,也可以找人把面具先画出来,做成扑克牌的样子,让咨客从中挑选,用以展示他的面具。这就是“扑克牌法”。
也可以和沙盘游戏结合,用沙具来展示面具。其实,沙盘游戏中的人物沙具所反映的就是当事人的面具(动物沙具反映阴影),因为沙盘就是内心的投射。
沙盘游戏不但可以展示面具,还可以展示面具间的关系。如果用真人代替沙具,那就成了“系统排列”了。
系统排列也称“家庭系统排列”,由海灵格发明,传播极广。后来,适用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也适用于“组织”(譬如一个单位,或者团体)。把系统排列和面具技术结合起来,就成了“面具系统排列”,简称“面具排列”。具体做法是,让当事人从辅助人员中挑选若干人,分别代表自己的各个面具,然后把他们安置在不同的位置,用以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排完后,让各个代表描述自己的感受,这将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启发。——(黄国胜)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