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还有家庭压力、社会压力,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相互配合,使考生更好地调整、适应。但很多家长的心理压力更重,主要来自三方面心理作用:补偿(企盼通过孩子来弥补他们的遗憾或未实现的理想);超常(企盼自己的孩子超常,极端注重孩子的名次);内疚(怕孩子上不了大学,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家长的做法往往是背道而驰,“好心办了坏事”。据抽样调查,发现80%的考生焦虑是由于家长的影响,而有些家长的“高考焦虑症”甚至比孩子还严重。
误区一:总在人为地制造高考紧张心理。比如很多学校实行“倒计时”制,无形中渲染了这种紧张的心理。又比如,只要高考信息或动向有一点风吹草动,老师和家长就对此表现出分外的关心,或悄悄讨论,或开会研究,或“谆谆告诫”。
误区二:自己的一言一行往往表现得甚至比孩子还要紧张,反而人为地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心理。有的家长在孩子一进入高三就制定专门的“营养食谱”,对孩子时时处处搞“约法三章”,不准看电视、不准11点前睡觉……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很多压力。
误区三:有些家长自以为很“开明”,对孩子没有任何约束,但怕“影响孩子”而减少了孩子与外界的交流,无形中疏远了亲情,这反而令孩子更加不安心。比如,家里来客还未进屋,有的家长就竖一根手指“嘘”一声,提示“孩子要高考,不能打扰”;有的家长甚至甘愿下班后在外面晃悠到深夜也不回家,“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安心学习”。其实这些做法,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孩子的烦恼和心声无处可诉,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误区四:轻易给孩子扣上“高考焦虑症”的帽子。很多情况下孩子的某些焦虑表现,原因可能是亲情交流不够、人际关系不好,有的甚至导致身体虚弱或疾病等,需要给予针对性心理指导或治疗。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