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改换你世界

  • 2015年3月13日
  • 德中心理

心理咨询师改换你世界

——(李子勋)

心理咨询师不应该扮演一个拯救者或施舍爱心的角色

“一个男孩因为手部的残疾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同时还有强迫症和社交恐惧。我给他治疗了好几周都没有减轻,教授只与他交谈了一次,他就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头抬起来了,说话也大声了。”

男孩告诉李子勋,他与曾医生的谈话根本没有涉及自卑问题,曾医生的平易近人和善解人意让他感觉很安全。通过这种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关系,他获得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

李子勋领悟到,心理咨询师如果扮演一个拯救者或施舍爱心的人,就会将来访者置于让人怜悯的位置,而不是从人性的层面上去理解对方和接纳对方。受此启发,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李子勋也将”平易、坦诚、温和”定为自己的咨询风格,要求自己不装模作样、不扮演权威,而是注重与来访者建立有效的治疗关系。你这个病得的很好,我建议你继续得下去”―――这种治疗技术当时人们完全不懂

心理咨询师帮助当事人的结果,有时会导致当事人的问题被固化和慢性化。因为一旦医生为当事人假定了一个构想,他就会去实现自己的假定,那么当事人就像被绑在了战车上,不得不沿着医生的假定前进。由于心理咨询师假定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并不一定对当事人有利,所以当事人反而成为陪心理咨询师实现理想的受害者。

为了不让这个悖论产生,德国的系统家庭治疗专家发展了扰动理论,不强迫当事人应该怎么做,而是随着当事人情绪的流动不断地进行扰动。然而在十年前,人们并不十分理解这种思考。

“系统家庭治疗专家西蒙博士曾在杭州举办了第一届家庭治疗讲座,他举了一个自己治疗的例子。一个孩子得了某种心理疾病,他对孩子说,你这个病得的很好,改变了你的家庭现状,我建议你继续得下去。中国人感到不满,觉得他不但不同情生病的孩子,反而鼓励孩子不要把病治好。其实这就是反向扰动理论,一种高级的治疗技术,但当时的人们完全不懂。”

如今,这项看似荒谬的反向扰动技术经常被李子勋运用到治疗过程中。在德老师的引导下,他放弃了对催眠和性学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心理学世界。在汲取了理论的精华之后,他感到自己好像一夜之间变成了高手。­

■如果一个人的领悟力够好,那么看一次心理咨询师终生受益

李子勋钟爱自己的职业,10多年来他每周都在自己的诊室里接待形形色色的家庭,对困扰家庭的种种问题了如指掌。孩子患了社交恐惧或强迫症,无法正常上学;青春期子女与父母出现敌对,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父母的过度控制造成孩子人格发展的幼稚化,依赖成性……来到诊所的父母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经过长年的摸索和积累,李子勋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他曾经为一名患强迫症的男孩进行治疗,却没有重复其他医生共同采取的与强迫症症状做斗争的方法,而是让家人和男孩看到症状的好处,甚至要求父母向儿子学习”做事有条理”,在一个月之内不把他当病人。一个月后,男孩的症状减少了,焦虑状态也完全消除。

对待出现暴力的孩子,因为了解到他们的防御性往往比较高,即使被拉到心理咨询师面前也不肯配合,李子勋首先改变的是他们的父母。他让父母意识到他们过去的教育方式尽管正确,但是无效,必须进行变通,采取能引起孩子正面改变的有效行为。

“比如儿子天天泡在网吧,父母阻止不了他的行为,但可以关心他的身体。妈妈为儿子准备一个塑料袋,里面放上零钱、水、饼干甚至毛巾、牙刷,再写下一张便条。儿子提着这个塑料袋去网吧时,他的脚步就会越来越沉重。这个塑料袋传递出父母关心儿子的信息。”

至于那些依赖性过强的孩子,李子勋反倒认为与其说孩子依恋母亲,不如说是母亲在依恋孩子,母亲应该首先交出权利,孩子才能够自主做决定。

李子勋说,心理问题其实主要是人在处理问题时,陷入了僵化的思维方式中。好的心理咨询师会让来访的当事人突然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学习到一种更有效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将这个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

“一个人的领悟力够好,那么看一次心理咨询师终生受益。心理咨询师帮你从不同侧面看到一个问题的不同面貌,学会了这个技术,再遇到冲突,你就会换个角度看,或倒立着看,内心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心理咨询师互助小组成员为他做分析,指出了父子关系对他职业的负面影响

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同样拥有喜怒哀乐。只是当他们在审视当事人的同时,还有一只眼睛在警觉地观察着自己。

“如果当事人的一个痛苦心理咨询师也有,他就会被对方激发,自己也痛苦。所以心理咨询师要不停地去进行自我体验,检测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痛苦拿出来分析,让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开阔。”

初入心理学领域时,李子勋和身边的同仁建立起一支互助小组,进行自我体验和互相督导,帮助自己的心理能力成长。在互助小组上,李子勋与他人分享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转变。

“我父亲是一个高度追求秩序和规则的人,而我自由散漫,两人一度冲突很多,在家里像陌生人似的。直到16岁,我去农场给下放的父亲送冬衣,看到他苍老的样子,我内心一下子感觉很痛。那天他也突然放下架子跟我说了很多知心话。他说对我严格是因为怕我惹祸,如果我出了事,他没有能力保护我……”

李子勋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苛求下面掩藏着一颗挚爱孩子的心。从那以后,他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和理解自己的父亲了,父子关系也由差异的争执转变为并存的互补。直到现在,父亲说什么他都认真倾听,即使自己并不认同,有时还会”装傻”。

小组的成员们向李子勋提出,对父亲的内疚让他不知不觉变成像父亲那样的人,表面易于亲近,其实一直保持人际关系中的距离,面对不同的观点不认可,也不去争执。这些都妨碍了他在咨询过程中与当事人建立深层次的治疗关系。同时,由于少年时期依恋母亲而排斥父亲,他在女性来访者面前容易获得安全感,有时会无意识地流露出亲密的情感,这虽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但在治疗的分离阶段却可能带给对方创伤感。

在互助小组得到的心理督导,引导李子勋平稳地走到今天。如今他也常常为其他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督导。

“其实心理咨询师从来访者那里获得了很多,这同样是一种成长资源。我在咨询时,一旦发现自己保持不了中立,就会觉察,问自己为什么。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就是不断地觉察、思考自己的痛苦,然后找到一个有效、合适的方式进行释放,因此他永远在成长。”

■如果认同痛苦,那么痛苦反倒会成为你的资源;如果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你就扩大了痛苦

正因为承认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李子勋觉得大多数情绪困扰和心理疾病最终要由当事人自己去解决,能否走出困境也全靠自己。

“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不过,当事人如果去除了对心理咨询师的神化,对自己的康复也许是更有益的。”

李子勋说他个人比较赞同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是面对心理冲突时实行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

“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这就产生了痛苦。如果改变观念,心理痛苦就会不治而愈,那些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的人更是很少有烦恼。”

“因此,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在成长中的必经阶段。如果人们明白情绪的困扰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状态,就像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一样,快乐和悲伤,开朗和消沉都是交替的。你可以把情绪困扰想象为不期而来的‘客人’,他让你感觉不舒服,但他不是你的家人,终究会走。

“大多数人的心理冲突源于文化的冲突。文化把无极的世界变成有极,把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把具有动物天性的人从自然界剥离成为循规蹈矩的社会人,就像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就是被强行装进文化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你不可能没有压抑的痛苦。如果认同这个痛苦,那么痛苦就不再烦恼你,反倒成为你的资源;如果不认同,总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你就扩大了这个痛苦。”

在李子勋看来,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只是一个方向或一种建议,更像是一座供人查阅资料的图书馆。而人们在分享了心理学的观点之后,如果试着运用这些观点去生活,那么有一天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很超然。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