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现实

  • 2014年12月22日
  • 德中心理

      

内心现实

——(李子勋)

人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现实中,一是内心现实,二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内心现实却有些含混、模糊与不确定。心理现实基本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主观建构。

比如,一张书桌摆在那儿,谁都可以用手摸摸,在上面写写画画。可这张书桌反映在人的内心,引发的感受,离开后书桌给内心留下的印象却因人而异。当人要把对书桌的印象描述出来时,会发现描述出来的书桌只是一些感知的细节,且与他人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别。书桌是现实的,我们对书桌的感知是内心的。由此可知.现实是硬的,内心是软的,多样的,不确定的。

知道这些,我们应该理解这句话“被描述出来的真实已经不再是真实”。

网友:我不小心看到了一个同事好友的日记,才发现她最讨厌的人竟是我!在日记里,她毫不留情地表达出对我的鄙视。我希望自己能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很难!我该相信现实中她对我的友情,还是相信日记里她对我的感觉?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好莱坞电影《The cell》中,进入别人大脑意识的医生凯瑟林。她看到的东西让人瞠目结舌——一个卑微的罪犯内心却是个华丽的统治者。你在日记中看到的东西不是你朋友现实中的真实,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真实——内在真实。人的内心现实可能有一种对外部现实的补偿性,在生活中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在内心深处可能会掉了个,变了形。爱一个人的深处也许还隐藏对这个人的恨、嫉妒与攻击性。

事实上,心理研究认为,人的言行和内心常常是不一致的,很多时候恰巧是相反的。因为言行要求服从现实规则,而思想却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有时甚至是喜欢偏激和走极端的。比如,渴望权威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有意无意地对上级的讨好巴结;内心怯懦的人故意要装出一副让人害怕的样子。另一方面,爱和恨、喜欢和不满在心理现实中是同义词,有着同一等级的感觉体验和压力。

你与好友不仅在工作中很接近、很亲密,在她的精神世界里你们也是密不可分的。恨你、嫉妒你、渴望击败你或控制你可能是她内在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的另一面是她对你的依赖(愿意服从你)和移情(把一种深层的情感投射给你)。但对你的依赖和移情是她理性中不能接受和认同的东西,因而她产生了对你既无奈又愤怒的感觉,不得不通过写日记贬低你来平衡自己,以此掩藏她心理深层的自卑感。

你完全可以相信现实中的那个好友,至于日记中的那个她,你可以敬而远之。除非你也同样在依赖她和需要她认同你,不然,你不会渴望被她全盘接受。你无意中读到的东西,只是好友的内心独白,知道她认知中的双重性,有利于你与她保持一种合适的关系边界。有这样一个边界,你们彼此相处起来反倒可以轻松一些。

精神分析理论说,人需要一个竞争的对手,如果没有,精神会创造出一个来。好友在日记里对你的不满、贬低,甚至鄙视,说明你无形中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她无法在现实中战胜你,不得不在精神的私人领地中扮演一个强者或道德评判者。其实,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都是针对自我的挣扎。我猜想你的好友在小时候的情感成长中,可能有一个让她又爱又怕的人。她需要制造出一个分离的自我来同时接受两种情感。在与你的关系中,这种情感模式被再现了。

那么,我们怎样来识别好友只是心理层面需要一个情感投射的对象,还是一个真正对你心怀叵测的人呢?如果她在需要你帮助或利益的驱使下刻意地附和你、迎合你,甚至讨好你,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在某些不起眼的方面给你出难题,渴望看到你出错,甚至在你陷入困境时落井下石,这样的人你就不得不提防。另外,我感觉,相比之下,你对她的关注要比她对你的关注少得多,我想你对她多少有点儿冷,有点儿高高在上。单就这一点,好友有理由在内心表示对你的不满。

其实,内心世界是一种绝对隐私,在那里很多的现实问题都会被扭曲、变形来适应精神的感觉模式。你读到的只是好友内心的影子——一个还没有长大的、有点恋母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喜欢攻击最接近她的人。每个人内心都有阴影,可以说我们的影子是我们自己的一个部分,但不等于自己。检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都可以发现许多非理性的、黑白颠倒的东西。真正的原因是,物质存在的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人类社会的有序存在需要秩序,所以对错就被发明出来。人类在现实领域要保持一种有序状态,精神世界就会缓慢地滑动到对立的极点——无序存在,让被篡改过的东西再扶正回来,以此来实现一种内在的均衡。

如果不信,请你不假思索地、记日记似的记下你一天中的游思杂想,看看结果会不会令自己惊讶,看看到底有多少东西你觉得是你喜欢的,又有多少东西让你惊讶地认识到你原来是如此的糟糕透顶、俗不可耐!如果有一种仪器能解读人的脑电波,那么人们才能真正地意识到内心现实不等于外部现实。内心现实是无序、无道德感、无规则、黑白颠倒和混乱的。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