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思维及负性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
一、认识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是一种思维流,它让我们迅速采取行为或得出结论,大部分时间我们是意识不到它的。例如当我们遇到一群人在围观的时候,有些人会加快步伐离开,有些人会驻足下来参与围观,在此,情境--内心反应--行动策略这个意识过程是迅速完成的。自动思维就是内心反应这个阶段,它通常是不被我们所意识到的,例如选择加速离开的人内心反应是人多可能存在危险(遭遇偷窃、事故等),驻足下来参与围观的人的内心反应是这么多人在看一定有值得看的的人或者事,在采取行为(走或者停)时,自动思维并不被我们意识到的。
自动思维是我们学习和经验的结果,其中隐含着我们观念的线索。
自动思维常常是非常简洁的。人们普遍关注的是情绪和最终策略,而没有检讨自己的思维过程,检讨那暗含扭曲观念的自动思维,变成情境--行动策略(情感反应)的固定模式,经过长期的强化,形成思维和行为习惯。
自动思维可以以语言形式、视觉形式或两种形式同时出现。
对自动思维的评估可以根据其有效性(validity)和有用性(utility)来进行。准确的、客观的思维称为自动思维的有效性;对这一思维的合理反应(非绝对化的、非高度概括化的、非灾难化的)称为自动思维的有用性。
我们经常以为,我们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的事件中,是现在的事情、现在的人决定了我们的爱恨情仇以及种种情绪。
但实际上,我们经常活在过去,活在过去塑造的信念中。
同样的两个人,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情绪反应,就是因为不同的过去塑造了我们不同的信念。
并且,经常不是理性的思考在左右我们,而是由过去形成的自动思维在左右我们。
我们常说“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但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更贴近事实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强迫性重复”。
就是说,我们经常在重复过去,如果过去幸福,我们就重复幸福,如果过去是灾难,我们就重复灾难。很多人是在自己生活中制造了一个灾难,后悔不已,但接着又去制造了同样的灾难。
当你发现自己在这样做的时候,就要反省一下,很可能是某一种自动思维在左右着你一次次掉进同样的陷阱。
自动思维就是事件发生后,我们头脑中一闪而逝的一些念头。
尽管似乎只是一闪而逝,但它们却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情绪事件的决定者。
二、思维和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
从童年的时候开始,人们已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信念,这种最中心的或称之为核心信念是根深蒂固地被接受,尽管核心信念当事人通常不能清晰地表达,但自己却认为这些信念是绝对正确的。
如,一个无法投入一件事,他/她的信心信念可能是“我不能胜任”—“我无法作好”。处于抑郁状态或糟遇挫折的时候,这个核心信念便引起了主导作用,当事人习惯于以这个信念为主线对问题进行解释,即使解释以理性为基础,也往往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核心信念的证实上,既管知道这些是不正确的,却依然坚持。
在信念的三个环节(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自动思维或习惯性思维)中,核心信念为最根本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下一个环节--中间信念(中间信念包括,态度/规则/假设)。
在有了前面所持的“我不能胜任”的核心信念,就有了中间信念的变化:态度--不能胜任是非常可怕的;规则/期望--我必须利用全部的时间来努力工作;假设--我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些对别人来说容易的事,别人才不会看不起我。
这些信念影响着他们对事情的看法,转而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如,在这种信念的主导下,可能每天绑紧神经,埋头苦干,以摆脱他人看不起自己,而一遇上挫折,就气馁,消沉,自暴自弃,认为“我不行了”--对核心信念“我不胜任的”反复证实。
“核心信念”影响着“中间信念”,而“中间信念”又导致了“自动思维(习惯性思维)”,在这消极的“内核”中,遇上事情不断涌现在脑海的是类似于“这件事太难了,我做不好;这么简单的事,我做不好,别人一定笑话我。”的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影响着反应:情感;行为;生理反应。
情境:当拿起一本书或做一件生活中的事时
自动思维:这太难了,我永远不能理解或这件事太难了,我做不好,这么简单的事,我做不好,别人一定笑话我
反应--情感:忧伤,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
反应--行为:合上书。(把事情丢到一边)
反应--生理反应:精神疲惫,头部紧箍感,腹部沉重感
信念决定情绪,不合理信念导致不合理情绪。
通常,我们认为是一件事情引发了我们某种情绪,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是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譬如,男大学生John和Joe,在校园里碰上同班女同学Babara,两人齐齐和她打招呼,但Babara没理会他们,低着头走过去了。John的第一反应是,“哦,她可能正在想事情,没看到我们。”Joe的第一反应是,“她怎么会这样?太傲慢了吧,故意不理我们。”
同样的事情,引起了两人不同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还会接下来让两人与Babara发展出不同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并不是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John和Joe的信念,即隐藏在他们第一反应背后的信念。John的信念是宽容和自信,他能在第一时间站在对方角度着想,而且相信别人和自己不是一回事,自己不交流就不会知道对方怎么想。但Joe的信念则是“以己度人”,他自己怎么想,就以为对方就是怎么回事。
按照埃利斯的说法,John的是合理信念,Joe的是不合理信念。合理信念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恰如其分的情绪反应,不合理信念则容易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事件只是情绪的间接原因
我们的信念藏在言语中,我们的自动思维就是我们信念的线索,通过它可以追踪到我们内心中的信念。而不断出现的自动思维,也不断强化着我们的信念。“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埃利斯如是说。
根据这番理论,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一般被称为ABC理论。
A即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我们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我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后果,即我们的情绪以及行为(Consequences)。
埃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导致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决定的。
通常,我们认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C)是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起的,我们的反应是“此时此地”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B引起的,而B肯定是形成于过去。
在每次求诊的时候,每个当事人不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或感觉是不合理的,而是把焦点集中在自己的情绪、行为以及身外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所出现的问题上,在认知治疗中,认知理论存在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对于事件的解释决定她/他的情绪和行为,情绪和行为只是他们如何考虑一个事件的结果,治疗原理就是通过改变解释或想法会来引起很不相同的情绪反应。我们下面来看看两个要点:
1、想法和情绪是不同的两个现象
想法和情绪是不同的事情,情绪是一个人情感的内部体验,比如说我们会感到焦虑、抑郁、愤怒、害怕、无望、幸福、振奋、好奇,沮丧、无助和自责等。而想法是一个人在面事件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对事件做出的评价和反应。我们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不是挑战是人的情绪,就好比说一个人正在焦虑,你告诉说不要焦虑,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挑战的是引起焦虑情绪的思维和想法,那么想法是如何的引发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或缓解人的情绪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个女孩子,由于单位加班,很晚才能回家,这时你走到你家附近的一个很黑暗的小巷,此时在你身后突然出现了一个黑色的人影,这时你可能存在什么反应呢?
1)、事件:遇到了一个黑色人影
思维/想法:他是一个坏人,可能要劫色
情绪:紧张、害怕、焦虑
行为:走路的速度加快,甚至会大声的喊叫
2)、事件:遇到了一个黑色的人影
思维/想法:他是我的邻居张三
情绪:感觉到安全感,本来自己因为一个人走夜路有点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放松。
行为:主动的和对方打招呼
从上面看到,两种不同的思维也就带动了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再看看一些其他的例子。
想法:我认为…情绪:我感觉到…
我再也不会幸福了无望
生活不值得我活下去绝望,想要自杀
他来开我是因为我不漂亮,不可爱无望,伤心
我被嘲笑了愤怒,羞愧
没有人关心我孤独,难过
我在拖累别人,我是别人的包袱自责,想自杀
我以前曾经解决过这样的问题,我能解决好它充满信心,有力量感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想法可以引出正性情绪,也能引出负性情绪。有的时候患者往往非常关注的是自己是如何的感受,以至于他不能识别出此刻的情绪是因为某些特定的想法引起了这样的情绪,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是什么在困饶你呢?
——我只是感觉到难过。
——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感觉到难过么?
——我感觉到我非常的糟糕,好象厄运就要来临的感觉,我哭了很长时间。
——那好,也许你能帮助我来了解当你感觉到难过的时候你对自己说了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样的句子:“我感到难过是因为我想到了……”
——我是不幸福的。
——不幸福它只是你的情绪,但当你感觉到难过时你对自己说了些什么呢?比如说,你有没有对自己说自己的未来,或者说失去了什么呢?
——我可能对自己说我的未来再也不会幸福了。
……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就弄明白了自动思维和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白了如何的去认识自己的自动思维。检测自己的自动思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做认知治疗的时候我们常常的利用一段时间来对自己进行自我的检测和统计,这样可以不仅仅熟练的掌握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监控,也同时的搞清楚自己的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在受到了哪些具体的思维的影响和控制,这样也就为以后如何的去识别自己的核心信念乃至人格的解析做下基础。
三、检测自动思维
自我检测方法,就是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检测,格式如下:
时间、事件、自动思维、情绪、行为、如何应对、应对后情绪结果。
有没有感觉到,你陷入了某种心理困境,抑郁、恐惧、伤心、焦虑、内疚……久久不能自拔。而且你知道,这些情绪太过了,明显有点不合理。
如果有这种感受,那么,试着找一下你的负性自动思维吧,你很有可能正在做它的奴隶。
拿出一张纸,画成五列,依次标上ABC。
A就是诱发性事件,B就是信念,C就是情绪。
先完成A,写下你遇到什么事了。接着写下C,梳理一下你的情绪。接下来,静下心来,想一想,每次产生负性情绪前,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一闪即逝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自动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只记住了情绪,忽略了自动思维,但它才是情绪的决定者,才是让你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的“罪魁祸首”。
好的,找到了B,是吧?
接下来,和自己辩论一下,看看这个自动思维是不是明显不合理。可能,你会像何伟一样,立即就明白了自己自动思维的不合理之处。但是,也可能,你发现,尽管你知道这个自动思维不合理,但你内心中仍然有一个声音在说“我知道它不合理,但我就是这么想,我就是这么认为”。
如果有这种声音,那么你就需要静下心来,追本溯源,想一想这个自动思维是在过去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那个顽固的声音就属于过去。如果你找到了这个自动思维形成的脉络,这个声音的说服力就小了很多,你的内心就多了一点自由。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找到了自动思维,也找到了自动思维形成的脉络,但内心那个声音仍然很顽固,拒绝让步。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你应该去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切记,不要把你的一切情绪都归于此时此地,归于现在的事件,现在的关系,现在的你或者别人。要切记,导致你负性情绪的罪魁祸首是你心中的信念,而那属于过去。
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习惯,就如同寻找合适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非常赞同并且经过无数次验证与徐密友讨论结果在我们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是颠扑不破的现行真理:任何一种价值体系只对个人有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你可以这样去改变认识:你的感觉不是事实;你能对付;不要以你的成就作为看待自己的根据。自我评价是认识疗法的主要内容,如果你更加喜欢自己一些,你就会感觉好些,请记住以下格言:你能自救,上帝才能救你。
不少听到朋友处于说自己现在抑郁之中,对生活无兴趣,感觉做什么事都是吃力的,对自己没有信心,在他人的评价来衡量自身的价值。
情绪不稳定,做事总惴惴不安,生怕自己出差错,什么道理都知道,“只是做不到”。
是的,“做不到”,让我们一起什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吧。
自动思维的自发涌现,简洁,迅速使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正是“敌暗我明”的局势,不了解它,不知它的工作,对它无从下手,然而它却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在影响着我们。
所以,就有了种种“道理我都明白”--可以感知意识层次的信念,“只是做不到”--无法了解,把握,调节处于意识之外的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
“你对自己说什么”
---自动思维的识别:评价与应对
“自动思维是一种思维流,它与一条更大的思想流共存”--(Beck)
它是自发涌现,个体没有通过努力与选择,它不仅仅出现于精神痛苦的人。在我们大家都很来说,都很常见,在心理障碍中,自动思维往往是歪曲、极端、或者不正确的。
大部分时间,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但通过训练,却可以将它引入到意识之中。
自动思维常常非常简洁,人们往往将所察觉到的情绪,如焦虑,忧伤,愤怒或尬尴的感觉当成是思维(将结果视为思维本身)。
这种错觉一般除了因为自动思维的简洁性,不易察觉,还与出现的情绪与自动思维有着逻辑联系有关。
如,当一个求助者,在论坛上发布主题,当天未得到回复,想法一:是不是我说错了什么.大家不理我? 并感到忧伤;想法二:人气这么旺的论坛,居然没有人关心我,感到生气;想法三:我的事连自己都不能原谅,别人怎么会在乎我呢,感到自卑。。。
我们通常所意识到的是,忧伤的感觉,怒愤的情绪,自卑自责的心情,然而躲在背景的自动思维是什么?“我一个总会说错话,得罪别人的人,现在又得罪了别人。”“其实人总是自私的,怎么会关心别人呢”“我是一个不值得别人同情,关心的人。等等。
在我们知道了,自动思维对我们的影响之后,如何识别自动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识别自动思维? 对于自己的情绪变化保持警觉,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如突然怒愤或抑郁时。“刚才我心理想什么?”推测一下自己是在想什么? 认为自己在想什么( )或( )? 我是不是在想( )?
通过推测,判断,识别出我可能对自己说了什么,引起现在的怒愤或抑郁的情绪。
当我们出识别自动思维之后,转变它所形成的消极影响,必须对它作出反应。--积极地行为起来。
认知歪曲—
怎么对自己说"我不行"的
"我总是做不好"
"我是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
"我是一个失败者""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
"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
认知歪曲所显示出的是认知过程的错误与无效,弗里曼通过对心理障碍的研究。
发现了所存在的一系列共同的认知歪曲,如“两极性性思维”(非好即坏);“灾难化”
“以偏盖全”,“选择性抽取”,“专断的推论”,“夸大和缩小”,“贴标签”和“贴错标签”,“人格化”等。于是他们从云端,从那被自己的各种幻想抬升的最高处重重的摔到地面上,他们将要经历他们一生最大的苦,有些人在此时选择了自杀,一切都崩溃了......但是那些跌落下来,把那巨大的痛苦忍受了的人,和那些自杀未遂的人,他们在经历了这种“巨大”的痛苦之后他们会非常惊异的发现,即使人生中最大的苦,包括死在内,也及不上他们曾经在高处想要维持自己虚假的成功或者坚强的那种苦,更没有出现他们在云端里想象的一旦失败所将要承受的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苦难。于是他们从对比中发现了事实,从高处跌落下来其实比在云端里舒服些,他们发现了事实是所有的痛苦最厉害的是自己吓自己的各种恐怖幻想,而事实的失败和痛苦好象还可以承受,他的最终的失败终于让他脚踏实地,也终于让他回到了他本来的位置上来,他重新获得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获得了生活给予他的力量和支持,他必将学会对自己的忠实和谦卑,这是他的新生,他亦必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来理解和阐释自己的成功,也许他会发现当他从高处掉下来却仍然平安无事,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他战胜了自己。所以我们发现成功和失败只有一步之遥。我将要揭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追求你的目标的时候,时时反思你的缺陷和你作为一个完整人的需要,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头贪婪的野兽,安抚它,满足它,不要欺骗它;另外一种就是去勇敢的追求你的失败,如果你承担了人世上最大的痛苦而依然故我,而安然无恙,这一切本身就足以令所有胆小者汗颜,那时当你低下头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匍匐在你的脚下来彰显你的高度。我们将要追求真实的生活,追求自我的价值和对自我的认识和完善,从那些虚假的表象中走出来,回到地面上,如果你失败了,没有关系,你将得到你自己。
负性自动思维
1976年自动思维分析法先躯亚伦贝克博士自创认知疗法治疗焦虑症及抑郁症,病人康复状况良好,通过替换10种限制型自动思维在4至6星期内不同程度消除焦虑症状启动积极思考模式:
1)全有或者全无(也被称为两级化思维方式):它只支持黑白两种状态,不允许阴影或者灰色地带的存在。非此即彼,进退没有余地。这种思维方式影响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系统,使情绪波动于绝望,得意,愤怒,狂喜和恐惧之间。常常对突发事件导致的挫折缺乏一定的承受能力。一件事,要么完全适合心意,要么就认为是失败的。“除非我能得到他/她,否则,我就会是一个失败者”。“除非我做得最好出色,否则,这就是一个没用的人。”如此,除了自己达到极度的好,处于以下水平的,都自视为自己做得不好,认为自己的失败,并引起自责与自卑。
2)过分推而广之(以偏盖全):这种思维方式会根据单个事件或者一个迹象就作出宽泛的结论,导致束缚的限制性的生活模式,畏惧生活中任何可能发生的改变;另一方面是过早给不喜欢的,有争议的人或者事物盖棺定论,用一种绝对的口气,不可改变的规则决定可能得到的快乐的机会。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无视支持相反观点的迹象,使个人世界越来越呆板片面。通过极度少数的事件得出一个规律,一次考试不好,认为自己这门功课不好,或一门功课不好,便认为自己的学习不好,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好抵不了一过”,一次的过错,都将所做的一切的好,都完全掩盖?当看到一个人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时,便以此作为对此人的评价。
3)单一片面的脑筋过滤器(选择性抽取):看到了一点或者事件中的某个细节,就主观的把其他因素排除了,使这个事件,事态的色调走向都由这个细节来决定了。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只记得特定的某种事件(过程),过滤掉快乐积极有益的记忆,时时沉浸在压抑消极失落的情绪里。识别这种思维方式的关键词是:糟糕,可怕,恶心,恐怖等等,关键句:实在让人受不了。无视自己众多的成功,将肯定看成是理所当然,而一旦出现不好的评价,便被“选上”,作为对自己进行评价的一个证据。我们不少看到一些心理困惑的朋友,对自己表现为极度的不满,朋友师长给予的好的评价,肯定,似乎是非常自然的事,“不过如此”,别人有意无力的一句“不好”的评语,便触动了敏感的心,并认为“这才是对我的说法”,于是郁郁寡欢,认为自己真的不行。比如,一个打篮环球的,前面投了多几个球,自己不以为意,而最后一个未进时,将所有的注意集中在失败的一次,换句话说,“抽取了失败,让自己抑郁起来”。
4)无意识自我贬低
遇到周围的同事,朋友等称赞时,自动反应为:他只是客气,并非真的觉得我很棒。无意识扭曲他人的正面评价并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别人表达出的称赞和爱。即使是小的事情,也很会启动自我评价体系,将眼前的小细节和自己的总体能力和素质等同起来。
5)仓促下结论(专断性推论):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便对自己下了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分为两个部分:“心思预测”(读心术)与“未来预测”。“心思预测”是在别人还未开口或行动之前,自以为十分清楚别人的感觉和动机,似乎知道别人的想法,并信以为真,并迅速给对方下一个定论。这样的预测常常看起来真实,所以预测者会自以为它是对的,并就此不恰当的根据它采取行动,让自己陷入误解和麻烦。如,一对关系亲密的朋友,有一天看到自己时,没有跟打招呼时,便认为肯定是自己得罪了他/她;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对方好像没有认真听自己说,于是认为自己说的糟透了,实际上,此间存着许多其它的可能性,如朋友心情不好,没有看到等等。“心思预测者”猜测别人的心思动机并且相信对方也这么看待自己。这种预测建立在一种被成为“心理投射”的程序上,而这种预测基本来源于直觉,暗示,误导或者过去一两年的经历,很难验证。“未来预测”(消极预期)与之同理,但面对的是事件而不是人本身。由一、两件事或细节引发对未来的设想和预测,判断未来走向并让自己相信其真实性,往往导致极端悲观主义的产生。由于这些结论可能和以往的失败或者受到挫折的经历,与某人共处的不愉快记忆紧密相连,所作出的未经证实无法证明的结论往往变成了预测者所面对的实际的真理和现实。相信最糟的事情必然发生,既管没有任何证据,面临着考试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平日的表现也是不错,但总是认为自己一定会失败,惴惴不安,如果在强烈的紧张状态下,失败“如期”出现了。
6)夸大和化小:夸大主要是过分强调事物的重要性,用放大镜看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创造出一种预示厄运的基调和歇斯底里的悲观。小错误变成绝望的打击,小障碍变成无法跨越的壁垒。喜欢将自己的缺点夸大到掩盖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的优点,脸上出现一个黑痣,便想着:这东西的出现,将使的我的面貌受损,长相不好看,就没有异性喜欢我,而且别人一定会嘲笑我,看来我注定没有朋友,只有作一个孤独的漫步者了;缩小主要在于将自己的优点、成绩和能力缩小化,看不到自己到底有什么价值可言,低估自己的天分、能力、力量以及拥有的优点和掌握的资源,怯于接受任何改变和挑战。
7)情感推理
当对自己说:“我感觉好像做错了什么。。所以我肯定做了什么不正确的事情。。”时就是情感推理在起作用。这是一种扭曲理性常态的思维,抑郁的人,主观的人很少去质疑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里,我们无视能够支持相反观点的迹象或者理由,一味根据主管判断进行推理。常把一些与人体无关的事情看得有意义,一出门下起雨来,便认为老天跟自己作对,生闷气“连老天,都这么对我。.哎。。”,上班路上塞车,认为“为什么人人都跟我作对”,将这种与已本无关的事,连在一起,似乎是冲着自己来的,显得抑郁或怒愤。
8)命令和指令
这种思维方式是用一整套死板的规则来规定自己和别人应如何行事。这些规则被认为是正确无误的,无可辩驳的,任何脱离了这些特定的价值观或者标准的行为都是恶劣和不可被原谅的。所以,持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常常对别人指手画脚,挑错,强制别人接受并且遵守自己认为正确的准则或者要求。这种思维方式下常常使用的词语是:“应该”,“必须”,“不应该”。。。例如:“我的情绪应该保持稳定。不应该多愁善或者有起伏。”“我应该随时控制自己,应该更多的去忍受他人,尽力原谅”“他应该把这些做完,他不这么做就是因为不爱我”等等。
9)标识和错误标识:这是一种将某个或者某些特定行为导致的结果和对整个人的定位相互混淆的思维方式。这种自我标识往往会将人的某些特点跟人的行为倾向等同了,是欠缺理智评价分析客观定位的思维方式。举例有:比如买的股票下跌,就认为自己肯定是个失败者,根本缺乏投资眼光,以后也不会获利。等等。几次与朋友说话,感觉对自己不满意,说得不好,便定结论“我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我不合群”;一次两次考试失利便认为“我是一个考试失败的人”;或在经历了不少失败、挫败便给自己贴上一张“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标签;贴上标签,并确认这是一个事实时,以后出现的种种,便有意无力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个结论。当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即贴着“我是失败者”的贴标时,还有什么动力去获得成功,对于出现的失败认为是一个必然,而努力奋斗得来的成功,却认为“庆幸”。
10)个人化和指责:
个人化:直接拿自己的某个特点和别人做比较,通过比较不断验证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需要在比较中获得心理安定。在比较的结果里,如果比他人略好,就会感觉轻松,但如果不如对方,就会产生严重的卑微感和挫折感,导致焦虑。
指责:往往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指责别人。倾向于逃避在自己身上发现问题或者解决方法,甚至从不把自己归为问题的一部分。反而把目标转向别人,把造成自己苦难的原因归结为被人或者别的情况等外界因素上面。
一张表格给我种很深的感慨《歪曲的自动思维分类》表格共17项,把自我挫败思维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呵呵,无奈的是发现自己17项里大部分都有体会过。
虽然不知道“抗拒说服”理论在这使用是不是合适,但我认为采用抗拒理论来看待这些自我挫败思维,是可以帮助我们抵抗它们。
1、心灵阅读:你假定自己可以不需要足够的证据就了解人们的想法。如“他一定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
2、命运预测:你悲观的预测未来,事情变的越来越糟,将会有危险发生。如“我考试会不及格”“我不能得到那个职位”
3、雪崩思维:你相信,已经发生或是将要发生的事情会是很痛苦而且难以接受,自己将无法承担其后果。如“如果我失败,那将是多可怕的呀!”
4、贴标签:你为自己或他人安上全面而消极的特质。如“我是不受欢迎的人”“他是个堕落的人”。
5、无关紧要立场:你认为自己和他人做的积极事情微不足道。如“那些事情是做妻子的应该做的,并不能抵消他对我的好处”“那些成功很容易,所以不算什么”
6、负性过滤:你只关注消极的方面,而无视积极方面。如“看看所有人似乎都不喜欢我”
7、过度推论:你只根据一件事就得出广泛的消极结论。如“我总是失败。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8、两极思维:你以全或无的方式看待人或事情。如“每个人都在拒绝我”“这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9、应当如此思维:你总是用“应当如何”的方式解释事物。而不去看事物本身的特点。如“我应当做好这件事。如果我做不好的话,我就是失败者。”
10、个人化思维:对于发生的消极事情,你总是不适当地过分自责,看不到其他人在其中的责任。如“婚姻破裂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
11、责备他人:你将自己的消极感受推给他人,拒绝承担责任和改变自己。如“她应该为我的感受负责”“是我的父母造成了我的问题”
12、不公平比较:以不现实的标准来解释事物,如你只看到别人比你做的好的地方,因此比较结果总是对自己不利。如“她比我更成功”“别人比我的考试成绩更好”
13、后悔倾向:你总在想我过去应当做得更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一现在做的更好。如“如果我尝试的话,我一定比现在做的更好”“我真的不该说那句话”
14、假设性思维:你不断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某事发生,那么……而你却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如“呀,如果我感到焦虑后怎么办?”“如果我无法呼吸又怎么办?”
15、情绪化推理:你让自己的情绪主导对现实的解释。如“我感到很郁闷,我的婚姻问题没有办法了”
16、不能推翻自己的想法:你拒绝任何与自己消极想法违背的证据和论点。假如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不可爱”,那么你就认为任何别人喜欢你的证据都是瞎扯,这样你的想法就不会被推翻。如“那不是问题的根本,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肯定有其他的因素”
17、判断性思维:你总是以黑白分明、高低优劣的评价标准来看待自己、他人和事物,而不是简单地描述、接受和理解事物。你不断地依照人为的标准去审视自己和他人,总觉得自己和他人存在缺点。你老是判断他人,同时也判断自己。如“我在大学里的学习不怎么样”“即使我学习网球课,我也不会打得很好”或者“看看她多么成功。我却不成功”。
当你感到沮丧时,你可以根据下面10个方面去分析思考,你会发觉你是在愚弄自己:
1、绝对化的思想。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泾渭分明,好象一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偶尔得了一次“良”,于是便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种思想“会使你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认为不论做什么总不会及格。”
2、过于普遍化。由于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你就认为在别的事上也会同样倒霉。如一个羞怯的男青年邀一个姑娘约会,被拒绝后,他对自己说:“我永远也得不到约会了,我终生将是孤独和悲惨的。”
3、精神过滤。你看到事物的消极一面,脑中就总是想着它,好象戴上了一个特殊镜片的眼镜,把一切积极的东西部过滤了。于是你很快得出结论,认为每件事都是消极的。
4、自我轻视。看到周围的佼佼者的许多长处,可自己的一些愿望却无力实现,因而产生自卑心理,遇事总想着自己不行。
5、武断地乱下结论。你设想别人瞧不起你,但不去检验设想正确与否,你展望未来,尽是灾难。
6、放大与缩小。即把自己的缺点放大,优点缩小,歪曲本来面目。
7、情感上的推论。“我感到内疚,因此我一定干了坏事。”你的感情似乎就是思想的根据。
8、应该论。“我应该做这件事”或“我必须做那件事”,都是你感到内疚的思想,它们不能使你去实干一件事。
9、乱戴帽子。如果你选择井为之努力的目的达不到,于是你想:“我是个失败的人”,而不去想“我选择错了”。记住,你自己不可能等于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
10、个人化。你想“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别人干什么,都是我的过失。”总有个“责任问题缠绕着你”。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