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解释

  • 2014年12月2日
  • 德中心理

理解与解释

——(丛中)

心理治疗中的理解与解释

 1、概念

“理解”(understanding)就是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并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的心理过程。即,在已有暂时神经联系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并把新旧联系组成一个联合系统的过程。

理解,在个体心理内部,就是将当前的心理知识与既往的生活经验建立内部联系的心理过程。理解,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个体运用语言等方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或意愿,得到他人的认可、接纳、认同的人际互动过程。

理解他人是以自我理解为基础。每个人都是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的。比如,当看到别人哭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理解)他的内心很痛苦。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别人的痛苦,是因为,每当我们流眼泪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正处于痛苦之中。将心比心,我们也就理解了他人的痛苦心情。

解释属于目的性解释,是指一种“因果关系—动力学”的解释,是具有“发生型观点”的发生学解释。“因为解释某一事物,就是意味着要弄清它的实在的起源、它的因果——动力联系以及它与决定其发展的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维果茨基)

在心理治疗会谈中,医生首先对病人进行理解,理解病人的感受、内心需要和愿望,理解病人的行动动机、目的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医生把自己对病人的理解以言语的方式反馈给病人,这样的临床操作技术就叫做“解释”(interpretation)。

解释是精神分析治疗中最具特异性的语言干预方式。在精神分析疗法中,解释意味着让潜意识的现象进入意识,更确切的说,它意味着让潜意识的含义、根源、历史、方式或特定精神事件的原因进入意识。通过解释,超越了显而易见的东西,解释指出了一个精神现象的含义和原因(Ralph R Greenson)。

在心理治疗中,所有的理解和解释,都是医生站在病人的心理内部,对病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症状)所包含的心理意义的理解与解释。心理意义,其实质就是指病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与其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与解释的分类与功能。

1)因果式解释和目的性解释

对他人的理解和解释,可以分为因果式的理解与解释和目的性的理解与解释。

比如,高三年级班主任老师看到某男生最近半年学习非常勤奋努力、各门功课的成绩快速提高,班主任老师困惑不解,于是找来这位男生,问他:“为什么你最近变得这么勤奋努力呢?”,男生解释说:“我暗自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她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了将来能够跟她谈恋爱,所以,现在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先提高自己,争取能够考上名牌大学。”老师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男生是因为爱上女同学才勤奋学习的啊!

在回答“为什么”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不同方式的回答,一种回答是“因为……”(因果式理解),另一种是“为了……”(目的性理解)。在上述的举例中,这位男同学的回答是“为了将来跟女同学谈恋爱,所以现在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目的性理解),而在老师心中,他明白了男生的动机是“因为要谈恋爱才勤奋学习的啊” (因果式理解)。

因果式理解与解释,是理解者站在当事人(被理解者)之外的位置,以客观的角度去理解当事人,理解其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理解显得比较外在、客观和理性。而目的性理解与解释,是理解者站在当事人的心理内部,以被理解者为中心(坐标原点),将心比心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需要和愿望,行为的目的、动机和意义等。这样的目的性解释,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比较内在和感性,比较能够体现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心理治疗是将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个体化地应用于来访者或病人的临床实践活动,心理治疗属于人文科学,它以人为目的,遵循“以来访者(病人)为中心”的总体原则,所以,在心理治疗中,医生要尽量多采用目的性解释,以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让病人充分发挥其的体性作用。

2)解释的层面

① 现象学层面的解释

医生把病人当前的思维、情感、态度、表情、行为等进行现象学描述,并采用共情、对峙、澄清等手段(共情性解释)反馈给病人,当病人听到医生的解释后,会产生相应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从而引起病人心理或行为发生改变;这时,医生就像是病人的一面“心理镜子”,通过医生,病人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例如,当遇到病人特别紧张的时候,医生在与病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之后,可以直接跟病人(解释)说:“你跟我谈话的时候,我发现你的手在发抖,你的眼睛很游移,不能注视着我的眼睛说话。”当病人听了这个现象学的解释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而去体察自己的紧张焦虑的心情。

②心理动力性的因果解释

心理动力性的因果解释,是指医生把病人意识层面的症状、感受或行为表现与其潜意识欲望、创伤或心理冲突进行因果联结所进行的精神动力性解释。经常被用于针对病人的移情、阻抗、心理冲突等进行精神分析的解释。

例如,对于一个戒除手淫后而出现强迫洗涤的女病人,医生可以解释说:“你现在的强迫洗手行为,之所以你感到难以自控,其实是因为你在戒除手淫后,你内心的性能量无处宣泄,然后它就转移方向、寻找新的出路,悄悄推动着你现在的反复洗手的行为。”

再例如,某女病人,恐惧尖锐物品对着自己的眼睛。经过医生的细致会谈后,医生可以跟女病人解释说:“你对尖锐物品的恐惧,是因为在你弟弟出生后,父母偏爱弟弟,你当时四岁了,比较懂事,你一方面会像妈妈那样地爱着弟弟,同时,你也会怨恨弟弟的出生,弟弟抢走了妈妈对你的爱。”

通过这样的心理动力性的因果解释,总是把症状与潜意识动力做因果性的联结,这样可以让病人意识到他自己的本我欲望是如何被自我逐层替代和满足的,如何象征性地表达为精神症状的,精神症状与其潜意识欲望、创伤及心理冲突之间的因果关系,让病人意识到他的心理防御机制、移情、阻抗等(如针对神经症的移情的解释、防御性解释、原发性获益的解释)。

③ 潜意识欲望的解释

潜意识欲望的解释,是指医生采用精神分析(如自由联想、梦的分析、象征、投射测验等)的方法和手段,探索病人内心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并向病人揭示,以解除病人的心理压抑,促进病人发现自己的潜意识欲望、加深病人对潜意识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解释方法。

例如,对于一个患有异性恐惧症的病人,医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探明了病人在内心深处压抑着对异性的欲望,这时,医生可以跟病人解释说:“我感到你对异性是很有兴趣的,只是你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异性存在着性的欲望,不愿意让这些欲望冒上来、被别人发现。”经过医生的揭示,病人就可以在医生的引领和陪伴下,有勇气去直接面对自己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性欲望,并进一步讨论今后如何看待自己的潜意识欲望,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学会与异性交往。

④ 行为意义的解释

病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行为意义的解释,是指医生对病人的行为意义向病人进行揭示,用语言解释的方式反馈给病人,以促进病人的自我觉察和行为改变。

例如,具有强迫思维的高中三年级男生,因强迫症已休学一年,反复就医,病情未见缓解。病人在每次看医生后,都会写下大量的心理治疗日记、心得体会,大量阅读精神分析疗法的著作,每到下次会见医生时,病人都与医生讨论他的强迫症是如何形成的,讨论弗洛伊德的理论概念。这是病人的阻抗和理智化的心理防御方式,病人反复就医、扮演病人角色的同时,逃避回校学习的心理压力,这时,医生可以对病人的行为进行意义的解释:“你本来是着急想要参加高考的。可是,近一年来,你一直没有去上学,你在积极努力地看医生,为的是能够尽快治好病,将来重新去上学,参加高考,可至今却一直没有未见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在此期间,你阅读了大量的弗洛伊德著作,却没有去复习高中教材。你认为,照这样下去,你距离考大学的目标,是越走越近了呢,还是渐行渐远了呢?”

再如,焦虑失眠的病人,为了能够让自己尽快入睡,每天在睡觉前都要听音乐、看杂志、做运动,……用尽各种方法,都无法让自己顺利入睡,内心更是急躁不安。这时,医生可以向病人解释:“你所做的这些办法,本来你是想通过这些办法能够让自己尽快入睡,可是,当你努力地去做这些事情时,你是更容易入睡了呢,还是更难以入睡呢?”

上述行为意义的解释,可以帮助病人了解其的“病人角色”和行为对于治疗疾病的不利作用,从而推动病人逐渐放弃这些不利行为,重新学习和建立更加有效的新行为(行为促变性解释)。

⑤ 经验性解释

经验性解释,又叫“平行性解释”,是指医生依据自身或病人的过去经验,对病人的当前心理状态所进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不涉及病人的目的、动机、愿望,也不涉及其症状与潜意识欲望的因果关系,医生只与病人解释说,你现在的心理状况,别人也曾遇到过,或者,你现在的心理状况,是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也曾经是多次发生过的。

例如,当病人诉说为母亲去世而痛苦的时候,医生可以解释说:“是啊,如果我是你,也会是痛苦的。”“在亲人去世后,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时间感到很痛苦,什么都不想做。”“这样的痛苦,一般会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减轻的,第二个星期就会比第一个星期减轻一些,第二个月就会比第一个月减轻很多。一般说来,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就能从痛苦中逐渐走出来了。”

这样的经验性解释,可以让病人意识到,她在母亲去世后所出现的痛苦情绪反应,是自然的、正常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和发生的,让病人感到医生是理解她的,尊重她的。这样的解释,有利于病人认同和信任医生,促进治疗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再例如,一位个性自卑且表现傲慢的男性病人,二十年来多次调换工作。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刚开始的几年,总是勤奋工作,得到领导表扬和同事好评,但是,几年后,他对领导的意见就会越来越多,与同事的隔阂就越来越大,直到与领导和同事发生尖锐冲突,最后不得不调换一个新的单位,换一份新的工作。而每次换了不同的单位,工作到最后,又是与领导和同事出现尖锐冲突,不欢而散。这样的人际互动模式已经在该男士二十多年的工作生活中多次重复。最近又与领导闹了矛盾,表现焦虑烦躁,难以入眠,愤愤不平,前来就医,进行心理会谈。这时,医生可以跟病人解释说:“看来你最近的心理状况,包括人际关系模式,跟你过去多年来所发生的情况很相似啊!”“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每次换了新的工作单位,换了新的领导和同事,可最后的结局几乎是一样的啊。为什么呢?……”

这样的解释,不仅让病人看到他现在的人际关系特点和心理状态,还可以帮助病人对自己的人格进行更广阔和深入的理解,看到自己多年来无法摆脱的行为模式(强迫性重复),以促进病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促进病人今后逐步建立性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互动方式。

借助医生的解释,病人可以感到自己得到了医生的理解,并且,医生的解释可以推动病人以他人(医生)角度进行自我理解。

3)解释的功用

①有助于医生与病人的互动与沟通,促进治疗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②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扩大病人的自我意识;

③用于克服移情和阻抗;

④促进病人心理功能的整合,促进病人心理意义的建立与重构;

⑤重塑病人的行为,促进其行为改变。

3、解释的注意事项

1)模糊性与精确性的统一。在解释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过分追求精确,而要适当地采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的解释。

比如,医生向病人说“你这就是恋母情结”、或者“你这是肛欲期的问题!”这样的解释,虽然可以让病人获得确定感,但是太生硬、太书生气、太过精确了,反而让病人一时难以接受,不利于病人的思考,甚至对治疗关系会有所损害。医生应该注意发挥病人的能动性,鼓励和启发病人进行自我理解和解释,让病人对解释具有自我掌控感,而不是武断地把医生的解释强加给病人。如果医生硬是要把自己对病人的理解强加于病人的话,无异于“野蛮的心理治疗”,不利于治疗关系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促使病人发挥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例如,医生对病人说:“当你父亲突然因为心脏病去世之后,你开始感到胸闷、心慌等不适,现在没有证据表明你真的患有心脏病,所以,这些不适感,很可能是父亲的突然去世会让你感到难过,或者,引起了你对自身健康的担忧?……你是怎么考虑的,你认为呢?”医生在解释的时候,使用了“很可能”、“或者”、“你认为”等词语,适当的模糊性解释,给病人留下更多更大的自由联想、自我理解的心灵空间。

2)解释的多重性。症状或行为的意义经常是多重意义同时存在的,所以,医生在给病人做解释的时候,注意不要以为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解释,要注意多听病人是如何理解他自己的,因为解释的正确答案只存在于病人心中,而不是在医生心中。解释,不是医生给予病人,而是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在医生给予病人解释之后,还要注意询问病人:“你还想到有别的可能吗?你会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3)解释需要证据支持,并且把握适当的时机。医生在解释之前,通过观察、倾听与提问等,收集足够的证据和临床资料,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向病人解释,要考虑病人的理解能力和承受力,还要考虑治疗关系是否已经具备可探讨这些问题的相互信任的基础。只有这样,才会“瓜熟蒂落”,使医生的解释能够被病人所接受,促进病人的领悟和修通。

 (4)积极取向。在解释的时候,医生要注意采取积极取向。例如,当病人手术后,感到疼痛的时候,如果跟病人说:“手术的刀口这么大,换任何人都会是感到十分疼痛的。”这个解释,虽然很符合事实,但是,这个解释强调了手术的负面作用,容易引起病人的担心、恐惧。如果医生对病人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啊,现在的痛苦,是能够保证未来的健康和幸福。”这样的解释,就比较积极正向,容易被病人接受。如果医生对病人解释说:“当你感到疼痛的时候,表明你的神经又恢复了敏感性,而且你的刀口正在进行着细胞生长。”这样的解释就完全是积极取向的了,能够让病人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手术后的疼痛。

(5)5)解释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统一。病人对医生的解释,最看中其有效性与合理性。但是,有效的、合理的解释,不一定是科学的解释。比如,女儿得了白血病、花了很多钱医治无效去世,这时,妈妈会自行解释为“她压根儿就不是我的女儿,是我前世的仇人,是一个投胎到我家的讨债鬼。”这样的解释,虽然可以让病人的妈妈减少一些内心痛苦和自责,但是,医生则不要进行这样的违背科学的心理解释。医生给病人所做的解释,不仅能对病人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有效性),同时还要符合科学和心理学原理,这时,医生可以这样对妈妈解释说:“孩子的确病得很严重,目前所有能够采用的医疗措施,我们都采用过了,您作为妈妈,已经为孩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我是您的女儿,一定是非常感激您的。”在心理会谈时,医生的解释要符合科学原理,同时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被病人理解和接受,解释要具有可操作性,其效果要具有临床可检验性。

6)建构性:医生的解释,重要的是在病人的内心进行建构,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和心理联结。例如,当医生跟病人说:“你现在怕井绳,原来是你十年前曾经被蛇咬过啊!”或者,医生对一个强迫症的病人解释说:“你现在的强迫疑虑症状,是你的个性的具体表现,这样的个性,可能是与幼年父亲对你要求得太严厉有关吧。”这样的一些解释,会让病人感到自己能够了解精神症状的形成原因,能够在源头上把握和掌控自己的临床症状,并且更有信心进一步配合医生进行心理治疗,病人也会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管理和调节。这样的解释,可以促使病人把临床症状与个性及幼年经历联系在一起,使病人能够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症状、个性及个人历史,帮助病人在内心建立起更为广泛、全面的、新的内心联结。

“任何解释都是一种神话,一种解释提供了一种理解一个人体验的组织原则,在既往未曾达到的意义上整合了一个人的过去。因为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段神话,解释无所谓对错。解释,不是挖掘和再现旧的和古老的经验,而是建立和发展新的、生动的、言语性经验,并形成言语表达的新版本。” (米歇尔斯)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