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娇心理咨询工作小结集

  • 2014年11月18日
  • 德中心理

    

马春娇心理咨询工作小结集

催眠提高学习效率知识分享:近接到了几个学习方面的案例,学生和家长都有意提高学习效率,于是借用催眠帮助学生做学习效率的提升。首先,和孩子一起分析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孩子认可后催眠下强化;其次,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优化他的学习方法,并催眠下强化;再次,取得家长的配合,塑造利于孩子学习的家庭氛围。同时,注意过程中的正强化,让孩子形成良性循环。以前的案例表明,十次左右,孩子学习方法、效率、心态甚至成绩会有不同程度提升。严格地说这不是正规的纯正的心理咨询,属于潜能开发,但非常有现实意义。

马春娇心理学感悟分享:心理学是告诉你“是什么”的学问,而不是告诉你“怎么办”的学问。“怎么办”是你在了解“是什么”之后自主的选择。你一直是你自己,只是通过心理学的启发对自己的认识扩大了,很多潜意识的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你的选择会更加符合你的内心。

马春娇心理学感悟分享《人际关系中的鱼和熊掌》:在咨询中接触了很多受人际关系困扰的情形,来访者感到非常受伤害,从他们的表述中,确实可以听得出,他们很讲道理,做得也没错,但是“正确”却没能带给他和谐的内心和满意的人际关系。这是为什么呢?人际关系中的对错和情感,就像鱼和熊掌,很多情形下不可兼得。如果总是希望自己被认为是正确的,对的,那么对方就要承担错误的角色,这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很可能会牺牲相互间和谐。也许有人要说:“我不争,错误的一方不就是我了吗,我明明没有错。”是的,也许我们真的百分百正确,但是争论争来了“正确”,还是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呢?为了得到鱼,我们丢失了熊掌,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内心需要的其实是熊掌。实际上,人在不良情绪下,是听不进道理的,只是愤怒的发泄,在争论中通过讲道理来要对方的理解是很难的。人在情绪放松时才能听进道理。并且,有些人属于左脑型,适合讲道理,有些人属于右脑型,适合从情感入手。在不了解这些知识的前提下,争论只是我们无意识的行为,并不能满足我们真正的需要。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或者暂时不可兼得时,静下来想一想,我到底要什么。

马春娇心理咨询分享《良好的咨询关系就像温暖的阳光》: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多数都会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或者与自己的关系中出现了困扰,所以良好的咨询关系至关重要,是对来访者和咨询师最大的滋养。很多案例中,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只是咨询关系本身,就能给来访者莫大的支持。建立咨询关系说来容易,却不易,很容易在细节中破坏。很多初做咨询的咨询师,很容易带着试图改变来访者的心态,急于把来访者从当下的状态下拉出来。在来访者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成了相互间的较量,对咨询关系危害很大,很容易使来访者产生移情和阻抗。咨询师要做一束温暖的阳光,让来访者感到舒适、安全。在来访者的力量积攒够之后,他会伸手主动要求你的帮助,这时你再拉他出来,他心甘情愿,也会顺着你的劲努力。在咨询中咨询师多注意体会自己的感受,当你心急、愤怒的时候,对方很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慢下来,陪他走,享受这段时光,做一束温暖的阳光。

马春娇心理感悟分享《谈谈需要》:需要没有好坏,而且任何需要都会寻求满足,也只有在满足之后才能平衡。人的心理能否平衡取决于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是否接纳自己的需要和是否能找到合理的满足需要的途径。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人就会体会到焦虑。不接纳自己的需要人就会产生自责和抑郁情绪。找不到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就会持续感到紧张甚至愤怒。自我有足够的能量协调人的需要和自己以及外界的关系,人就相对处于健康的状态,反之,人的心理就容易失衡。从某种角度来说,心理咨询也是在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不能发现的需要,并学会接纳它,寻找合理的方式满足它。我们和人相处,如果能考虑到对方的需要,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孩子,也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学会用合理手段处理自己的需要。

马春娇心理学感悟《爱必须学会自给自足》:人的一生都生活在关系中,这无形中给了我们一种错觉——爱是别人给予的。的确,在生命的早期,我们需要从父母那里,从老师那里,从同伴那里感受到被爱。如果这种爱恰到好处,我们会感受到自己是值得爱的。也就是他人的爱转化成了自爱,这种转化是在无意识层面发生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会一直向外界索取,通过各种形式,如害怕做错事,拼命取得成就,极力证明自己是对的等。这种索取,也是在无意识层面发生的。我们常常看到各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形式,本质上,都是饥渴的内心在索取爱。我们无疑不能重新经历童年,从而无意识地获得自爱。 但成年的悟性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当我们在感到内心不和谐时,停下来问问自己,需要什么。两个都在无意识索取爱的人,很容易陷入战斗状态。两个人中有一个在索取爱,而另一个有充足的爱的能力时,可以搀扶着走,但前提是两个人都能坚持这种游戏规则。两个人都能自给自足满足自爱时,才能齐头并进,享受旅途的乐趣。心中若没有充足的爱,幸福只能靠运气。学会了自给自足,便能源源不断。另外,也不得不提,在一定的催眠深度下,可以修改潜意识的记忆,一定程度上疗愈童年的缺失,结合认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

马春娇心理知识分享《如何打破潜意识的自动化循环》:很多来访者初次来咨询时反映——自己也知道不该那样做,那样想,但一遇到事就不由自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凡是不知不觉就出现的思维、感受、行为,都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在潜意识层面自动化的循环。就像一个条件反射的链条,由1直接到2、3、4、5……要想打破自己的自动化循环,就要先知道自己参与循环的具体程序是什么,如某人说什么,我就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想怎样做。这个反应时非常快的,经常不由自主,要想打破这个循环,有两个思路,一是要找到自己之所以这样反应的根源,如童年经常受到指责,在成年后和他人交往的时候总是感到不自在,隐隐担心别人的指责。如果找到了根源,在有情绪的当下,告诉自己因为过去的经历使自己对某些话感到敏感,试着感受自己的情绪,与它同在,看看他需要什么,同时接纳自己的感受。在不明原因的前提下可以先设计新的反应程序在心里想象练习,如当听到别人说……时我心里很平静,我怎样想,怎样做。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既找到根源,又练习新的反应,可以标本兼顾。对于过去的影响比较严重的人,可以通过催眠或其他方法处理下过去的创伤,催眠可将潜意识中的程序直接进行优化。

马春娇心理知识分享《不敢表现自己是不是问题》:有些来访者反映遇到表现自己的情境会有障碍,不知道算不算问题。在此谈谈看法。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行为千差万别,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很难绝对地说哪种对,哪种错,哪种有问题。心理学有很多评价标准,心理咨询师也会根据这些标准做诊断。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操作。我总结了两条标准:1、有没有妨碍他人。2、有没有妨碍自己。不妨碍他人的行为多数都是社会允许的,可以存在的行为。不妨碍自己的行为,说明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内心都不造成困扰,我们自身是允许它存在的。就拿不敢表现自己来说,没有给别人造成困扰,自己也接纳,就不是问题。如果给自己的工作,哪怕是内心和谐带来麻烦,那对你自身来说,就是问题。大家遇到别的困扰,也可以试着用这个标准来初步分析。

马春娇分享的心理咨询小知识《求助心理咨询需要了解的》:从大量心理咨询实践中,不难发现,来求助的来访者往往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困惑,非常希望尽快摆脱困境。很多时候带着“我该怎么办”的心态走进咨询室,特别希望有个办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心态很普遍,也特别能理解。但心理咨询并不像一个锦囊妙计那样奇妙,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索什么呢?首先探索来访者的困扰到底是什么,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就拿学生写作业磨蹭来说,有的是因为没学会,有的因为写字慢,有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则是逃避妈妈留的课外练习……知道了问题的真面目,才能继续深入探讨。当问题清晰了,并不需要咨询师再给建议了,来访者自己便有了答案。希望需要做咨询的朋友,要做好准备,暂时当下“怎么办”的念头,和咨询师一起去探索问题的真实面目。心理咨询不是给我们一个答案,而是一个认识自我,认识问题的思路,长远的效果是获得自我的成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春娇心理知识分享:当人遇到应激事件的时候,一定的焦虑有助于调动机体的能量,但过度的焦虑则是身心无意义的消耗,长期处于过度的焦虑,还容易引发身心疾病。人的大脑智慧在中等焦虑的时候是最好的,过度的焦虑反而让自己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不能做有效率的思考。明白了这一点,就要多提醒自己,多管理自己的情绪,让智慧能在最佳的状态。同时,偶尔不急于做决定,给自己一个空白的时间静一静,大脑在这个空白的时间也可以自动整合思路,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思考的时候突然产生顿悟,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做个人成长:要想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成长,第一步是以情绪为线索的自我觉知,可以先从不良情绪开始,在情绪出现的当下觉知情绪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自己的需要,如“情绪来源于哪里?和谁?”“这是什么感觉?愤怒?委屈?”“我的需要是什么?我想得到什么?”同时联系当下的情绪和过去的关系,和自己幼年家庭的关系。越去觉察,自己的自知和自省能力会越强,可以逐渐拓展到对良好情绪的觉知,可以问自己“我被满足了什么需要?我的到了什么?”当你总是能自我觉察并感到越来越深入时,可以思考第二个问题——谁能总是满足我的需要?第三个问题——人们经历了什么让他们成为现在这样?由自知,到知人,都是一个觉知的过程。

 心理咨询知识分享:有个来访者的家长打电话说,做过一次咨询回家后孩子情绪非常好,吃饭时还给妈妈夹菜,妈妈感到咨询很神奇,也非常感谢老师。事实上,孩子这种变化是由于和咨询师新的互动模式下情绪得到了短期的改善,咨询师的理解、接纳、共情让孩子感到温暖、放松。情绪的变化是心理咨询短期的效果,此时的改变更多是无意识的。咨询如果进行下去,中期会调整认知,使来访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远期可以优化人格,使来访者更好地自知和自控。如果你是家长,可以先从关心孩子的情绪入手,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在有情感链接的基础上,调整孩子的认知,有情感链接孩子便更容易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议。良好的互动下,孩子的人格便得到优化。千万记得,情绪是第一步!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