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心理咨询机构”,“石家庄心理咨询中心”,“石家庄心理咨询”,“石家庄心理医生”,“石家庄心理”,“石家庄德中心理”,“石家庄心理实习”,“石家庄心理督导”
什么是心理化,为什么我们需要它?
——(韩岩)
情商曾经是一个很红火的词,但它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上进展不是太大。近些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的一些治疗师们一直在研究另一个很象情商的概念,叫心理化。心理学家们极为惊讶地发现,心理化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孩子是否在心理上能够对抗不良生活情境而健康地成长;心理化的发展和一个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就是一个人自己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人翁之感);另外,一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边缘人格障碍),正是和心理化能力的丧失有关。
因此以心理化为中心的各种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西方大量产生。
这篇文章将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什么是心理化,心理化的不同方面,影响心理化的因素,心理化技能和心理化的好处。其最终目的在于,影响你对心理化的态度和能力!
什么是心理化?
什么是心理化?这是个又复杂又简单的词语。
简单方面来说,当你意识到自己或是别人心中在想什么时,这就是心理化在进行过程中了;当你疑惑“为什么我会那样做?”,或是想“我说的那些话会不会伤了她?”,你正是在心理化了。复杂地说,如果没有心理化,人类行为将不可理喻!
你听到猛地一声关车门的声音,它吸引了你的注意,随后你看到关车门的那个人把手伸到口袋里,但手从里面再伸出来时,却空无一物;他开始着急,试着开车门却打不开,他又透过车窗朝启动装置望去,随后骂骂咧咧。如果不是你已经下意识地推断出这个人之所以垂头丧气是因为把车钥匙锁到了车里,那么他的这些举动将不可思议。想象一个不会心理化的人,他见到的世界将会如何奇怪而混乱不堪呢?他能够生活下去吗?
心理化是你自发地根据心理状态 - 渴望,信念和感觉 –去解释行为。比如:这个人想开他的车,你觉得他遇到了麻烦,进不去了,他感到沮丧,兴许还会有点绝望。有时,你也要用心理化来理解自己的行为:“我明明知道他靠不住,怎么还这么容易就受骗,把钱借给他?”有时,你用心理化理解你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她没有马上回我电话,我会这么不高兴?我现在为什么会这么敏感?最近我总是觉得许多人都令我失望……”
简单地说,心理化就是将心放在心里:在理解世界的时候,记住从心的角度去看问题。这区别于从物的角度去看世界,
心理化要求人们去留心,去注意,去付诸心理上的一定努力。心理化包含心理学上常讲的共情,一般人常用的说法:换位思考,但不它仅仅是共情。因为心理化还包括对自我心理状态的理解—共情自己。你准备向老板请假,但你想到:“我感到不安。我现在感到不安是有道理的,因为老板可能会不高兴,因为他可能觉得打乱了他的安排,哦,我能接受这。”这是在心理化。如果你的老板不准你假,那你就会心理化:“我开始有点急了,所以我要小心自己的措辞。我要向他承认,我请假确实让他日子有些不好过,但是,我要告诉他:这个假对我有多重要啊!”
遇到下列情形尤其需要心理化的努力:
•安慰悲伤的朋友
•使发脾气的孩子冷静下来
•说服雇主升你的职
•求婚
•消除和朋友的误会
•设法不要吃的太饱
•向心理病医生讲述你的症状和问题
上述的例子都表明心理化是一种常识;在试着理解人们的行为,弄清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想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心理化就如同语言一般,是与生俱来的:除了如遗传因素造成的自闭症之外,我们每个人都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过程渐渐发展出进行心理化的能力。但就如同语言,心理化同样也只有在有利于它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得以最好的发展。
人们使用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化也是如此。就算不是语言学家,你也可以使用语言,同样就算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你也可以心理化。但心理化是一种技能,有的人发展的好些有些人发展的差些。未能心理化,会造成人际关系严重的问题:如果你总是不敏感你朋友和家人的需求和感受,或者是总是误解他们的意思,他们会高兴吗?精神问题 - 如忧郁症,滥用药物将极大干扰心理化的正常进行。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学习心理化, 花大力去操练它,让自己变成心理化的好手,将极大程度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的本质,就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和一个教练,让你学习改善自己心理化的能力。
心理化的不同方面
心理化包括关于自我和别人的意识。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心理化就是:“看别人的时候,要从里面去看;看自己的时候,要从外面来看。”
对别人进行心理化是要花番力气的:你不能认定别人所想所感完全和你一样。尽管有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大多时候事情没那么简单。你必须懂得转变看问题的视角,试着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所以你对一个人越是了解,对他(她)的心理化就越准确。
同样,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可以轻易地心理化自己:尽管大脑是我们自己的,但我们并不一定就知道自己的头脑是如何工作的。如果你不知道这点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自欺欺人”,那么你的心理化能力可能就缺一些环节。常常别人能够看到我们身上一些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常会在通过和别人的谈话更了解了自己:谈话起初你也许只是觉得有点沮丧,但渐渐地,愈谈你愈发现原来你的情绪中还有受伤,羞愧,和怨恨。所以旁人因为是从“外”透析我们,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这比我们从“内”看自己要来得更透彻。
你可以用不同的时间范畴来进行心理化。可以对现在具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化:“我所做的都是徒劳的。” “她开始对我不耐烦了。”同样,你还可以对过去的心理状态进行思考:“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能明白她批评我是为了帮助我,而不是小看我。”此外,你还可以预测以后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心理化: “如果我不告诉她我会迟到,她会担心,我会为此良心不安的。” 最重要的是,你能将“后知”转为“前瞻”:对过去问题进行心理化,可以提高对未来进行心理化的能力:“通过对过去的反思,我知道自己对于批评是极其敏感的,我的自我防卫意识太强了,从而上一次我对她的意见没能听进去。下次遇到相似情况,我会试图考虑她的出发点是什么,认真听她说,以免再把事情搞砸了。”
正如你可以对现在,过去或是将来心理化,你也可以从或窄或宽的角度来心理化。你可以仅仅限于考虑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感受: “她看起来很生气。” 或者,你也可以从更宽更广的角度来考虑她的这种心理状态:“她觉得我对她说了谎。”你甚至可以从个人经历这一更宽的层面考虑:“她对任何背叛的信号都极为敏感,这是因为她父亲经常骗人,不可信。”所以扩展心理化的范围不仅是可以考虑更广的时间范畴,也可以考虑影响一个人心理状态的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交往网络。
这同样适用于你自己的心理状态:理解自我常常要求除了考虑此时此刻之外,还要考虑的更广。你也许会想“为什么我会因为他不知道我在这个项目上花了多大工夫而这么心烦意乱呢?”进行心理化之后,可能你会发现,原来很长一段时间你都觉得自己不被赏识,而这个特殊项目的没被认可最终使你承受不了了。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可追溯到你的童年,例如,把你现在的感受同以前的经历联在一起,比如你因父母经常不能出席你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一次次感到失望。现在的感受总是受到以前经历的影响,而心理化包括了考虑这一影响—过去的“包袱”,从而你才能够知道为什么你会变成现在的这样。
心理化可以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在有意识的心理化过程中,你主动地思考为行为的原因:“为什么她要说这些话?”“我明明知道这对他很重要,怎么还会忘记去做?” 你将感受诉诸语言:无论是为了向自己解释自己的言行举止,还是要告诉别人你的感受。
但通常,当你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你没有时间进行有意识的心理化;你所进行的是下意识的心理化,就是说,自发地,凭直觉地去做。你内心的直觉指引着你。当朋友向你诉说一件非常令他失望的事时,你下意识地表现出一种混合着悲伤难过的神态,你的身体前倾,去抚慰你的朋友。所以说,对他人天然的共情,来自于下意识的心理化。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也下意识地心理化着:你将别人的视角放在心上,和别人轮流说着话。如果对方没能心理化,比如不停的提些你不认识的人名,而竟没想到你象是蒙在鼓里,那么这种谈话就会令你厌烦。
当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时,你可以放心依靠下意识的心理化。我们自然地使用语言:除非别人误解你的意思,你不用考虑该用那些词来组织语言。同样,只有当和别人关系遇到麻烦时,我们才需要有意识的心理化。有意识的心理化大多采取叙述形式,通过叙述,你让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变的可以理喻。你不停地创造出包含各种想法和感受的故事。想一想,那些你需要向别人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时候,比如向老板请假。想一想你如何解释为什么你会很情绪化地回应别人的某个行为。想一想家长质问正在争吵的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做。每个孩子提出不同的辩词,于是家长需要进行心理化,确认谁说的对,以恰当地进行干涉。
从小开始,你通过创造故事来解释自己行为,你就是从此开始学习心理化的。你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这种心理化。无论好坏,你不断对自己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影响着你成为怎么样的人。例如,批评自己的故事会削减你的自信心:“无论我多努力,可到最后我做的都是错的。我真没用。事情做错了,总是因为我。我的生活的故事……”
就像讲故事一样,理想的心理化是富有创造性的:进行心理化之后,你会从全新的,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他人。比如你先是想:“我真得很讨厌他!”但接着你又想:“我还可能有什么其它感受?我猜他是伤了我的感情。” 再比如:你先是想“我真是个傻瓜”,之后又重新考虑:“我犯了个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一次想做的事太多了。”
因而,心理治疗可以这样被理解:“解构故事”和“重创故事”的过程。心理化中,你从习惯的思维定式中走了出来,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
心理化的发展
孩子在学讲话时,如果处在一个语言丰富的环境中效果最佳:他们可以听人讲话,对别人讲话,有人聆听他们并做出反应。同样,孩子学习心理化的最佳环境是父母敏感于孩子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孩子在被别人心理化中学会如何去心理化。就是说,别人将自己的心放在心上。心理化是不会在大家都漠视彼此情感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在提供给人们信赖感和安全感的环境中 — 就是心理学家称为安全依恋类型的人际关系中,心理化才会得以最好的发展。一旦孩子学会说话后,家长们如果公开地和他谈论他们自己和别人的需求,感受,恐惧和各种举动的原因,那么孩子的心理化将得以极大的促进。心理化同其他技能一样都是在练习中才能掌握,是一门终身都在学习中的技能。
以上的这个原理,对国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设计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的家长素来遍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才艺教育。品格教育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所强调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怎样才能有效进行?这充满挑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于用填鸭式的宣讲教条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们没有理解,品格不是简单的一些行为模仿;不是象机器一样,输入一些思想,就会变成孩子心中自己的东西。品格是复杂的思想行为情感系统自然生长的结果。它的基础就是情感教育。
而什么是具体的情感教育呢?心理化正是这样一种!心理化是在自然的生活中,以家长师长孩子的互动为平台,通过自由表达思想情感,理解思想情感的方式发展出来的。心理化培养出能独立感受,思想,又能关照共情他人思想和感受的丰富个体。
心理化的条件
培养出心理化的能力是一回事,经常进行心理化又是另一回事。有的情形比较利于心理化,有的差些。你的情绪激烈程度是决定在某个时候能否心理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你的情感激烈程度既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时,心理化效果最佳。而当你处于情绪激昂的状态下,一种叫“战斗/逃跑”的本能反应支配着你,就不可能进行心理化。如果你感到受到威胁 -- 或者愤怒或者恐慌 -- 你的立马反应是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心理化,你根本没办法理智的思考,就更不要说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了。
在情感上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如果发生冲突并情绪高涨时,我们是最难进行心理化的。这就如同“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左右为难的处境:此时最需要心理化时,但却最难去心理化。有句老话,叫“清官难断家务案”,为何?首先,其实判哪方赢了,问题都没有解决,因为只要他们不打算关系破裂的话,一方输了也就是两方都输;其次,正因为争吵双方最需要理智心理化的时候,他们恰恰最不容易做到心理化,于是清官就被夹在当中左右不是。这正是现代家庭治疗师经常体会到的一种情绪。
因此,我们往往要到事后冷静下来才会去心理化。幸运的是,我们能够将后知转为前瞻。所以,在遇到这样的情形之后,进行一番反思是很有意义的。心理治疗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机会。如果是关系双方共同参与的的治疗更多了一个机会:就是在你情绪因为冲突而高涨的时候,治疗师当场干预,让你们在情绪激烈的时候停下来,进行心理化。
过多或过少的情感激烈程度都会干扰心理化的进行。如果你太过沮丧或无精打采,你不会想去心理化。心理化是要花功夫的,必须有积极性的。如果你对别人的想法感受毫不关心,你是不会去心理化的。
高水平的心理化
高水平心理化的两大特点是准确和丰富。准确的心理化,指的是了解他人以及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心理化需要有想象,通过自己的想象,让自己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想自己如果出于他人的境地你的感想会是如何。但是从你个人的经历去设想他人并不是十分可靠的;你的想象可能会导致歪曲的心理化。例如,当您感到羞愧,不够格或是过分地自我批评时,你会错误地认为别人看不起你或是苛刻的审视你。这样一来,你是在心理化,但是不准确的心理化。
也许人们会问:“会不会心理化过多啦”?我们民间传统中常常将“想太多”和心理问题联在一起。 “不要想太多了啊!”
这个问题常常揭示的是无效的或十不准确的心理化,像是,总是担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怎么看待你过去的失败和你的缺点。相反,高水平的心理化很有灵活性并要去研究探索。你不能就限于一种模式。当然,和其他事物一样,健康依仗平衡。生活包含了很多,不仅仅是心理化。
我们举出了人们会担心,会左思右想的这些问题,那准确地心理化表示根据现实进行想象;你失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感受如何,而不是完全靠你自己的假设或推测,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准确的心理化。
如果你觉得别人生你气或批评你做的事,但又不十分确定,你可以开口去问。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对某种情形的理解是否正确,你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常常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形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心理化的实质:要认识到对同样的的客观现实会有多种心理视界。这就是心理现实。
心理化中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是指心理诠释的过程—努力发挥想象力,不仅局限于表象。如果一位父亲仅仅将儿子掉眼泪看作是“被宠坏的小毛孩“的举动而不去考虑儿子失望沮丧的根本原因,那这位父亲就没能进行心理化。同样,认为同事只是个“笨蛋”也不是心理化的观点。也许你会用非心理化的方式来想自己“我就是太懒了。”或是“我就是太冲动“这个“就”字说明了你没有心理化;这样便没可能做详尽的探索,研究出造成各种行为的多种可能的原因。
小说家及心理学家艾莉斯.默顿在她的书《上帝权论》中讲到一个广为人之的事例:婆婆对儿媳看法的转变,这一转变说明了由错误的心理化到正确的心理化的改变。起初婆婆认为儿媳很粗鲁,粗俗,幼稚,儿媳是高攀了她儿子。表面上,她对儿媳好的无可挑剔,但心里却鄙视儿媳。然而婆婆对自己的态度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势利了。于是她决定以正确,公正,关爱的态度看待儿媳,她决定弄清儿媳到底是怎样的人。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想象两方面的努力,她终于知道儿媳并不粗俗,而是与众不同,清新简单,不做作,快乐有朝气——多巨大的观念上的转变啊。
因为心理化本事就是开放式的,可以有多种看问题的视角。无论何时,只要你对事情非常确定时你已经停止了心理化。但你说:“我知道你真的是不希望我在这。”,这时你已停止心理化了。但你说:“我想你真的不希望我再者,是这样吧?”这时你又转入心理化了。
心理化的好处
心理化最显著的好处是使得你和他人,特别是你情感上依恋的人,在交流时能过处于令人满意的关系中。进行心理化,每个人都把其他人的想法牢记在心,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核心。高水平的心理化还能使你有效地影响别人,因为你考虑他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然而当你未能心理化,你往往会将你的观点和意愿强加给他人,强迫他们遵从你的心愿,需求和信念。这样一来矛盾冲突,对立以及怨恨不满便随之产生了。心理化不仅可以使你影响别人,同样也可以使你敞开自我,来被别人的影响。只有考虑他人的想法,你才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
讽刺的是,心理化在童年时期的安全依恋型人际关系中得以最好的发展,然而这种关系的一个好处就是通常只要事情进展的顺利,你就不必花太多工夫刻意去做心理化。而当你出在竞争中或是不确定一个人是否可以信赖时,就需要进行心理化。如果你是涉世不深很容易轻信他人——不会费心去弄清他人的真正企图或动机——那你则处于危险境地。所以,与他人刚开始往来时,有必要对他人有所防备并聆听你的内心的反应如何。
心理化不仅是你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也是与自己建立良好关系所不可少的。你要能够影响别人,同样你也要能影响自己。如,当你想改变自己的感觉,态度,思维模式或是行为举止的时候。要影响自己就必须要了解自己,与你的内心“合拍”并紧记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对一种东西很上瘾,无法自拔,你需要去想想看是什么诱惑着你,然后将其摆脱。
情绪的心理化最为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你是没进行心理化就陷入一种情绪状态中。你会激动,紧张,焦急,然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或者是隐约有种“不高兴”的感觉,但却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感受,或是为什么会这样。
进行情绪的心理化需一边思考内心的感受一边感受内心的感受。弄清你的感受和这种感受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的感受是指引着你有怎样的需求以及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如何发展的一种内心的知觉。你会因别人侵占你的私人空间而恼火。这就促使你去维护自己。当你通过心理化弄清了自己的感受时,你便处于一种能最有效地满足自己需求的状态。你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并且当你的感受告诉你说:“我讨厌你不敲门就进来。”的时候能够将问题解决。即便是不便将感受告诉给别人时,你也至少可以对自己讲。你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以宽容待之,就像你希望别人能这样做一样,这是最理想的。也许你不想告诉老板你对他的不通情达理有多生气,但你是可以和自己说的:“这太气人了—难怪我之前会不敢问他请假。”之后可以把你的感想告诉给你所信赖的朋友。
对你情绪的心理化使你不会有任何适得其反的冲动之举——例如愤怒地离开老板的办公室。心理化就如同按了暂停建,给自己时间去理清自己想要写什么,感受如何以及最佳的处理方式,而不是绝望地压抑所有念头。例如,如有你有种挫败感,那么心理化可以是你认清自己的这一感受,容忍他的存在调整情绪并将其表达出来。而不是喝的伶仃大醉,麻痹自己忘掉它。
一种心理化态度
再次重申,心理化很类似语言:如果没有罕见的基因不正常或是完全被剥夺,我们都能学会说话,我们都能学会进行心理化。我们都能学会清晰明了地说和写,我们也都能学会更有效地始终如一地进行心理化。进行心理化的主要问题不是缺少基本能力二是不去培养它,运用它。当你与关系亲密的人产生问题时,或是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是,你需要更多的注意去进行心理化,并花更多的功夫在上面。你也许会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我们已经讲过,影响俩一个人使其进行心理化的最好方法就是从自己做起。这就是我们临床医学家立志要做的:我们通过心理化来帮助我们的病人自己去进行心理化。事实上,我们相信各种形式治疗的成功都依靠病人和他们的理疗师他们的心理化。
做为心理学学家,我们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鼓励大家采取一种我们称为“心理化态度”,这就是,坦率,渴望知识以及对别人和自己想法的好奇态度。这种态度要容忍模糊不确定的存在——就是泰然对待不知。心理化包括用一种开明的态度探索可能,一种事情总是大于本身的感知。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