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德中心理咨询中心 刘敬平
分离这个议题贯穿于人的一生。
从出生开始,譬如说成长中比较大分离有出生、断奶、上幼儿园、分房睡、上学、结婚……到死亡。
作为孩子阶段的最后一次分离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分离叫分离个体化(马勒)自我同一性(科恩伯格)。分离的好,孩子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分离不开的孩子,问题一般都在家长身上,有分离困难的孩子往往在2岁以内有过分离经历和分离创伤,往往家长自己早年也有分离的创伤和困难。
没有完成分离的个体会有明显的依赖问题,表现有无主见、懂事和听话的特点,但是这种特点里面掺杂着太多的爱恨纠缠,因为孩子和父母(多数是妈妈)共用一个自体。譬如那种一直不能离开家的孩子,他们住在家里,跟父母闹腾,他们又不走,又要闹,其实就是因为依赖而产生的恨意,恨自己和依赖的对象,所以常陷入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之中。
其实在临床上。我们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父母说孩子怎么听话怎么懂事儿之类的。我们反而更希望听到孩子能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和任性的部分,甚至有和父母对抗的力量,这样的情况一般孩子还没有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还有个原因就是听话、懂事的背后的动力学原因是,他们从很小就为了取悦大人不得不去违心的控制自己的言行,是要保护虚弱无助的生存的空间,所以他们的听话懂事是一个假象,也可以叫假自体,是因为创伤而形成的。他们往往喜欢讨好喜欢迎合。喜欢看别人脸色行事。可是他们的内在是空虚的、不平衡的和糟糕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像人们平时看到的他们的样子。真实的他们是空虚的、是压抑的、有恐惧焦虑抑郁。这种讨好和迎合的背后。也是有条件的。他们是需要交换的、需要回报的,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他们会产生愤怒,甚至主动切断这个关系。这个叫迎合性人格模式。成年后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结构。一般形成迎合性人格的早年模式。他们的父母要么要求严格、高度控制。要么忽视孩子等等。总之,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和内在确定感,孩子内心会认为,如果我不顺从、不听话、不表现的很乖顺,父母就不爱我,就会抛弃我、不在乎我、不喜欢我,或者我不按照父母的期待行事怎么怎么父母就只爱弟弟妹妹等等。
给他们最好的建议就是接受心理咨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人格模式特点。慢慢的。做回自己。真实的活着。把讨好的对象转回到自己身上,有安抚自己的能力时,再去照顾他人是,这时候才是那种真切和充实的。
我们说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问题,是需要家庭和孩子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家长需要了解、学习和预防的责任。
Copyright © 2008-2024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