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投射

  • 2020年9月5日
  • 德中心理

 

聊聊大众为什么会把上电视神化。我对上电视的人,基本上不看他出镜率多少,而看他说了什么,如果他完成的只是他分内的事,我就会认为他和我没什么区别。你看,一个讲国学的大学老师,应该是对国学的主要精华,特别是自己主讲专业如数家珍。其实这太普通了!几乎合格的老师个个都可以做到。他们只是完成了职业要求的专业水平而已。如果我在外面遇到他她,不会多看,而是该干嘛干嘛。但是,很多人内心深处有一种天生理想化的期待愿望,这个愿望如果没有在自己的现实中去实现(不一定是干大事),就会无意识的把这种理想化投射给外界的人。去塑造一个理想化的人,大师化,神化,然后自己成了他的粉丝,甚至是互粉,好像无意识的感觉自己和未曾实现的理想化有了着落。自己和自己未曾实现的潜意识理想化有了链接。也可以理解成,用把别人投射成理想化去做他的粉丝建立链接关系,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化需求,这些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的。所以就有了,一上电视就被看成大师,然后就有了大师们的不断跌倒。所以,这种自己打造大师明星的心理,还是自己对自己深层的不满意,然后企图通过一个外界的理想甚至非常理想的人物能让自己对自己满意起来。其实这基本上是神经症性的需求和期待。具有不健康、非理性的特点,追来追去都是泡沫。

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界真的广泛传播和具有知识,推广的关键概念,很多都是因为知识视角单一的误解。比如说我们普遍认为的原则,中立立场,精神分析不能多说话,精神分析上来就追溯幼年,咨询师能不能给来访者建议,还有如何理解父母的不当养育等等。都反应在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方向这本书里。建议大家读一读。我欣慰的是,我的相同观点在她的这一本书里几乎全部得到了理论支持!这周日在精神分析快速疗法辅导班,我和大家系统聊聊。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