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心理咨询中心”,“石家庄心理咨询”,“石家庄心理”,“石家庄德中心理”,“石家庄心理实习”,“石家庄心理督导”,“石家庄心理医生”
一个生命出生之后,他脱离了母体,跟母体不再是共生体关系,而是一种依恋关系。在依恋的同时,分化也在进行。好的依恋产生好的分化。依恋与分化的含义,非常符合直面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关联与独立。依恋即关联,反映的是,生命成长需要资源;分化即独立,说的是生命成长的目的是成为自己。共生体的关系是一种不恰当的依恋关系,阻碍一个人成为自己。享有好的依恋关系,且经历了适当的分化之后,人才成为自己。他的经验就是他的经验,而不是共生体的经验;他的感觉就是他的感觉,而不是共生体的感觉;他的责任就是他的责任,而不是共生体的责任。他发展出了真实的自我概念,我们把这称为自尊。
自尊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自尊,不是人们通常说的“这个人自尊心很强”的意思,而是人在怎样的程度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有的人发展出高的自尊,有的人却拥有很低的自尊。低自尊的人安全感差,依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同,以为别人不认同,自己就没有价值。他们没有自己的看法,总是“某某说”。有一个孩子自幼由妈妈安排一切,他的成绩好,可能有高的智商,却没有高的自尊。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头脑里装的全是妈妈的道理。到了初中,同学在一起时会谈到“将来想做什么”的话题,问到他,他很惶惑,然后说:“这要问我妈妈。”同学们哄笑起来,以为他说话很幽默。其实,他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高自尊的人就不一样,他们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弱点也能适当接纳,但又不作为逃避的借口。他们有很好的自主性,适应能力强,能够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他们不怕犯错误,反而总能从错误中获得经验;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试图寻找各种解决办法,但也会坦然寻求别人的帮助。
依恋关系
自尊的高低,与成长经验很有关系。一个孩子出生了,他跟重要的人(母亲、父亲等)最初建立的一种关系叫依恋关系。人有依恋的需求,在小的时候,如果跟父母的依恋关系建立得好,对自尊的塑造非常有益。因为从好的依恋关系里会发展出安全感、信任感等。艾瑞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里讲到,生命最初阶段就是发展一种基本信赖,而这是在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里产生出来的。在直面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障碍的内在根源往往是严重的不安全感。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建立了好的安全感,在现实生活中,他就敢于进入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人,尝试不同的经验;如果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感,他会表现退缩,行为举止像一个牵着妈妈衣角的幼童。遭到拒绝之后,又会产生极端的情绪,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内心又非常渴望关系。
有时候,我会讲到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文化。在我们构建自尊(或形成自我概念)的时候,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亲人,如果用否定、威胁、贬低等方式对待我们,会把过多的不安全感投放到我们的头脑里,在那里形成一个灰暗的走廊。走廊越长,自尊越低。直面心理实践经验发现,一个人在人际关系里,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总是倾向于看到过多负面因素,觉得自己不行,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在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放弃。这表明,他头脑里有一个很长的灰暗走廊。这个灰暗的走廊由许多负面的经验构成,如过度被忽略,总是被拒绝,遭受贬低和责骂,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得到亲人的支持等。直面的方法有一个本质,就是支持一个人实现一种双重穿越:在现实里穿越他害怕的情境;在头脑里穿越狭长的灰暗走廊。在这样的经验里,他获得了自我成长,建立了肯定的自我。
分化过程
前面讲到依恋,是说一个人在关系中成长,这里讲分化,是指一个人坚持要成为自己。依恋需求得到适当满足的人,会自然经历一个分化过程。因为依恋,我们获得成长的资源;藉着分化,我们才能成为自己。事实上,在跟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里,分化已经在发生。依恋的时候,我们也在分化。依恋让我们感到安全,分化是因为我们感到安全,才敢于去冒险。经离分化,我们渐渐有了自我意识,知道我是谁,知道我的需求,确认我的价值。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他人的肯定有关系,但当我确立了自我,我就不依赖他人的肯定。因为我已经在内部建立基本的自我认同:我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但我又生活在众人之中,是众人之中的一员。这就是“关联中的自我”。
但是,也有过度的依恋,表现为,有些母亲会满足于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害怕分化的发生,因而导致心理意义上的共生体依赖。胎儿在母腹里,跟母体形成一个共生体。但婴儿出生了,生理意义的共生体关系就结束了,母子相联的脐带剪断了。但是有些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在情感、心理、思想、精神上经历“出生”与“分化”,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生物的角度上来看,胎儿长大了,母腹的空间不够了,就需要分化(出生),从而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资源去成长。在心理成长上也是如此。共生体关系反映的是,有些母亲不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在一个充满危险因素的世界里,母亲试图保证孩子像在母腹里一样安全)让他去经历分化和成长,而是把孩子固定在一种过度的依恋关系里。她们会过度保护和控制孩子,似乎不愿让孩子长大。她们会说:在我眼里,你永远都是孩子。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的把孩子当大人,让他承担自己不该承担的东西;有的把长大的孩子当幼童,不让他承担本来该去承担的东西,这些都是关系的错位。过度保护和控制会使自我不能从共生体关系中分离出来,以至于长大成人了,一直都是“妈妈的小宝贝”。曾经有一个二十七岁的女性,内心里却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一遇到事情,就四处寻找妈妈;一做错事,又会不断责怪妈妈;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她就说“可是妈妈说……”这就是分化没有完成的情况。
真实的自我
我们成长的目的,就是要成为自己,当然是一个真实的自己。我反复引用罗杰斯的一句话: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一个人“从面具后面走出来”,“活出真实的自己”。这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观视角,让我们看到,心理问题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失掉了真实,躲到面具后面去了。因为不能确认自己,因为害怕,他戴着防御的面具或盔甲,在人生的场景中走来走去。
一个真实的人,能够确认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能够区别自己与别人,能够鉴别自己的感受、感情、需求、精神。他有清晰的边界意识,又能够跟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过去,我们讲“亲密无间”,讲“大公无私”。细察下来,这是缺乏边界意识。按这样去活,一个人会失掉真实,活得虚假,变得伪善,表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现在,我们讲“亲密有间”,“大公有私”。既要关系,又要边界,这很真实,符合人性,平衡而和谐。有自我的人,既有关系能力,又有边界意识。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其基本表现是:要么没有界限,要么界限太大。二者密如相关:没有边界,人会在关系里受伤害,受了伤害,会建起一堵墙来保护自己,又让自己与他人隔绝了。
过去,我们讲“好”,现在我们求“真”。如果失掉了“真”,“好”会变成一种强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好人不长命”,是指“好人”会压抑太多的东西,忽略自己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为换取别人的好感和好评,结果给自己造成损害。有一个大学生,他前来求助是因为自己有强迫行为,表现为控制不住吞咽口水。我了解到,当事人自幼是每个人眼中的好孩子,他不加区别地接受别人对他说的话,习惯性地说“爸爸说得对”,“妈妈说得对”,“阿姨说得对”,“爷爷说得对”,“老师说得对”。结果,就像不加分别吞咽一切食物一样,终于伤了胃口。他吞咽口水的强迫症状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它所反映的本质是,当事人为了“好”,牺牲了“真”。
在直面的墙上有一句话:“真实就是力量”。我们相信,成长的人,在尝试变得真实;逃避的人,躲在面具后面。高自尊的人是真实的人,低自尊的人戴着面具。高自尊的人确认自己的情绪,也自由应用自己的情绪。他生气,是因为事情让他生气。低自尊的人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不能主导自己的情绪。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别人认为他应该生气,他就生气了。高自尊的人不被面子左右,不追求完美,不让自己有太多的抱怨,也不受控于过度的内疚感。低自尊的人所到之处,都把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面子)举在前面,生怕受伤,竟致受伤。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子损耗了我们的许多资源,犹太民族不讲面子,把生命的潜能开发得最好。比尔·盖茨曾到一所大学演讲,他对毕业生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在乎你的自尊心,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强调你的感受。"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