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孙志岫 德中心理 优秀咨询师
关键点一:知识的学习要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不要“抢跑”
关键点二:培养自理能力就是培养学习能力
关键点三:注重同理心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上周一的这个时间,我们分享了“开学了”智慧父母系列微课: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课程结束后,收到了很多群里的家长,心理教育行业的同行同道师友们的积极反馈。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智慧父母系列微课的第二个主题:“幼升小”顺利过渡的三个关键点
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开学了,相信很多要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拿到了小学的入学通知书,早早准备好小书包吧。还有一批孩子年龄要小一岁,明年这个时候才上一年级,妈妈们是选择让你的孩子继续在幼儿园大班,还是选择了一家’幼小衔接班’呢?两种选择显然是有区别的,哪个选择更好呢?相信这也是很多妈妈比较纠结的问题。
我想说,无论你的孩子即将迈入小学,还是面临幼儿园阶段的最后一年,这都处在一个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阶段。今天我们就从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和大家聊聊“幼升小”这个话题
经常会听到妈妈们的对话,“孩子上了大班得学东西了,要不然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另一位妈妈紧跟说:”是啊,我听说小学拼音一个月就学完了,老师讲的特别快。”很显然,对于要入学的孩子来说,妈妈们普遍担心孩子学习能不能跟上。我们说的“学习”,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为“认知”,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或者说认知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被近代最著名的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叫让.皮亚杰,他通过对儿童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把儿童的认知思维发展分成了几个阶段,大家可以看这张图。
这位叼着烟斗的老爷爷就让.皮亚杰,好像心理学家都爱叼一个烟斗。
根据年龄,他把儿童的认知思维划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0-2岁,这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什么是感知运动阶段呢,我们来看看皮亚杰对他10月大的儿子的观察:“劳莱特仰面躺着,他接连不断地抓起塑料天鹅,盒子等物品,把胳膊伸开,让这些东西从手上掉下去。他很明显地让掉的姿势不同。有时他竖直地很出胳膊,有时他斜着,当物体落到了一个新的位置,他会让这个东西在同一位置再落两三次,仿佛在研究空间关系。”这是皮亚杰对自己10个月大儿子的观察记录。从记录中,我们可以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是用动作来探索和周围事物的关系。
可能很多妈妈都经历这个阶段,孩子喜欢故意往地下仍东西,比如吃饭的时候把勺子扔到地下,你捡起来,他还会仍,这就是孩子的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像心理学家那样静静的观察孩子的行为,就能给他更多探索的机会,而不要跟孩子说“都说不让你仍了,怎么这么不听话”“再扔就打你小手”,甚至就直接打上去了。这都会阻碍孩子的认知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2-7岁,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得到飞速的发展,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超强。她们会认为万物有灵,比如她给布娃娃盖好被子,挂上门,然后特别小心翼翼的跟妈妈说:“小声点,别把它吵醒”。有的妈妈还会觉得孩子 行为很古怪。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去公园玩,看到一个玩具小车,要买,妈妈说“咱家不是有一个和它一样的小车吗,怎么还要呢”孩子会说,不一样,这个是绿色的,家里是红色的。妈妈说的一样,是指车的造型和功能一样,看到的两个车本质上的一样。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只看事物表面,颜色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所以,妈妈和孩子有时就会为买不买争论起来,这个时候不用跟孩子讲太多道理,更不要给孩子贴上“任性”“不听话”的标签,尊重他的需要,慢慢大一点他就会明白了。
第三个阶段是7-12岁,具体运算阶段。简单说就是这个阶段儿童的运算需要具体事物的帮助和支持。比如,你口头上跟你一6,7岁的孩子说,小明比小刚高,小刚比小强高,这三个人谁最高。有的孩子要想一会儿才你能回答,而有的孩子就迷惑了,说不上来。如果你换一种方式,拿出一张纸,一支笔,画出三个小人,他们分别是小明,小刚和小强,孩子可以根据图画准确说出谁最高,谁最矮。6-7岁正是儿童从第二个认知发展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时候,也恰好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阶段,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了解了孩子的认知特点,就可以理解孩子很多看似很简单的题目,孩子算得慢,他们要掰手指头等等,这时候一定不要催促孩子,或者就说孩子笨,这其实是儿童正常的认知学习表现。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时间关系,我们下次课讲到“小升初”过渡的时候在给大家详细说。
那我们刚刚了解了儿童的认知思维发展,结合孩子“幼升小”的过程,其实我们的第一个关键点也就出来了,就是:知识的学习要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不要“抢跑”。
这一点尤其重要,现在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的期待比较高,特别是中国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很多幼儿园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中班一毕业,孩子很多去了幼小衔接班,这个现在在十年前还不是很严重,这两年就非常明显了。如果你问一位妈妈,为什么送孩子去幼小衔接班,妈妈通常会说,可以学拼音,加减法,为小学打好基础。那么,根据认知发展阶段来看,5-6岁,还处在第二发展阶段的末期,这时候的孩子以游戏学习为主,比如,角色扮演,各种情景游戏,这也是为什么在幼儿园,老师常常给孩子创设出各种游戏学习的情景,比如儿歌,手指操、图画、拼贴等等。在很多能真正贯彻蒙氏教学的幼儿园,儿童可以有很多可以用来操作的工具,用来探索学习。在这个过程里,儿童可以用自己最轻松愉悦的状态来探索未知,不仅仅是认知能力提高了,更多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强,自信心也提高了。相反,过早学习小学知识,有些孩子可能学起来会吃力,当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时,妈妈常常会觉得,你看,就知道你学着费劲,幸亏让你提前学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另一种不好的可能是,有的孩子从父母的态度里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能,不会,不行“,这个往往是孩子未来成长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幼升小”的第二个关键点:培养自理能力就是培养学习能力
自理能力是一个孩子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睡觉,清洁、洗漱、整理,玩耍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一个孩子的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这种能力,是在成长环境里日复一日慢慢锻炼出来的。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通常自信心也比较强。他的内在信念是“我可以,我能做到,我想试试”,这些积极信念。
在上小学之前,如果你的孩子能定期自己收拾房间,自己整理书包,玩具,书籍,还愿意做扫地,刷碗,倒垃圾这些力所能及 家务活,在家人陪伴也足够的情况下,通常孩子上了小学操心就比较少。
因此,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家长应该把精力多花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上,具体怎么做呢,大家掌握一个原则:多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
比如,今天要出门,穿什么衣服他自己选;出门旅行,带什么用品,书或者玩具让他自己定。包括吃饭,吃多少,怎么吃,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我记得因为从小就让孩子自己洗漱,洗澡,一岁多他就自己刷牙,四岁的时候就自己洗澡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生活里多让孩子选择。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不那么容易。你让他做选择,意味着,你信任他,愿意接受他选择的结果。比如,他自己洗澡,如果时间长了了,你会担心他感冒吗?如果老人带,他洗的时间长了会心疼浪费水吗?你让他洗碗,会担心他把碗打坏吗,他今天穿了件短袖出门,你担心他会冻着吗。我记得前年冬天,大概是12月,孩子想穿夏天的短袖短裤,出去和爷爷打羽毛球,我没有干涉,孩子奶奶很不情愿,孩子还是换上短袖出去了,我以为他一出门会被冻的回来穿厚衣服,结果孩子和爷爷打了半小时球,回来之后也没有生病。如果不是这次经历,我也不知道孩子这么抗冻的,他的身体有这么大的潜能。
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是相通的。孩子上小学后,生活和学习上面临很大的变化。比如,幼儿园可以晚去会儿,上了学就尽量不能迟到了。孩子早上起床利索就很重要。小学一天要六节课,加上晨诵,午读这些活动,一天要用到的课本也要五六种,书本拿进拿出,还有铅笔橡皮等文具,孩子的自理能力强的,就可以及时做好课前准备,不至于老师都开始做题了,他还没有书。面对一道题时,更是如此,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内在信念是我可以,我想试试,他面对困难是愿意尝试的。相反,有的孩子可能会直接让大人帮忙,有的还会因为做不到而闹情绪。
“幼升小”的第三个关键点,我想说说规则意识和同理心的培养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基本上你要围着他转。比如环境是以孩子方便,喜欢的样子来布置,无论游戏上课,吃饭睡觉,老师都会统一带领,管得比较细。到了小学,特别是绝大多数公立学校,一个班级的人数至少在五十人以上,老师的责任以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了,吃喝拉撒的生活细节更多需要孩子自主。
这种变化也是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的,上了小学,孩子要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向服从权威的一个过渡。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自我中心”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指儿童在6 岁以前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他看到的和理解的世界是从自己出发的。你经常听到大班或者一年级的孩子说,“谁谁不跟我玩了,我没有好朋了”,有的妈妈听到孩子这么说,可能会担心了,到了下午接她的时候,他又跟你说,“谁谁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听了哭笑不得,早上你还说人家不跟你玩,晚上马上又变成最好的朋友了。这就是这个阶段孩子在同伴关系表现出来的“自我中心”,他是从自己的感受,想象出发的。这时候大人不必太介意孩子说了什么,顺着孩子说就行。有的妈妈,可能忍不住会说“你们真是好朋友吗,昨天不是还不跟你玩呢吗”,这就加入了成年人的思维了,孩子听了会怀疑自己,这就适得其反。
在理解孩子自我中心这个特质的前提下,妈妈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里,尽量多倾听,少带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评判孩子,这样对孩子培养“同理心”是特别有帮助的。孩子能从妈妈的语言态度里,感受到被理解,潜移默化,他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也会更愿意倾听别人,逐渐发展到能采择别人的观点,这对孩子小学以后的人际发展会非常有利。
到了小学,特别是一到二年级,孩子会表现出对老师的特别服从。比如,学校鼓励孩子课外阅读,你给他带两本书,他一定要拿出一本,告诉你:我们老师说了,只能带一本。这时候我们要尊重孩子,7、8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对权威绝对服从的阶段,在他们看来,老师是学校里的权威,是一定要服从的。这是这个阶段孩子天然的内在心理需要,家长要充分用好这个时机。怎么讲呢?
配合孩子服从老师的需要,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老师作业留的多了,孩子可能很晚才完成,你心里心疼持孩子,但是也不要说,你在在语言和行动上让孩子感觉到你和老师是保持一致的。因为你是家里的权威,老师是学校的权威,两个都要服从,如果两个权威不一致,孩子就该纠结了,我到底听谁的呢?纠结是消耗孩子的内在能量的,本来能做完的事情也没做完,孩子的潜能没有调动出来,失去了一个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这样感受的机会,很可惜。
以上我讲了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三个关键点,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先天特质和后天的成长环境都不样,因此,在这个过程里,除了刚才讲的三个方面,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最主要是爸爸妈妈们要有一双慧眼,能识别出孩子的需要。
以上我分享了三个幼儿园到小学的三个关键点,这是三个点也是相互关联的,让孩子在幼儿园充分的当孩子,让孩子有他该有的样子。尽量放手让孩子锻炼自理能力,进入小学,为会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应对新阶段的发展任务。这个过程不是一簇儿就的,从5岁开始,家长就可以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到7岁,也就是一年级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过渡基本就可以完成。
如果有的孩子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遇到阻滞,会把问题到到新的环境,还是是不能很准确的理性表达自己的需要的,不过他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间接的表达,在这些情况下,是需要父母及时关注的。
在咨询中心,我们会接待在和小朋友进行沙盘游戏过程中,通过儿童无意识的创建过程,呈现表达并实现转化,孩子在游戏的过程里,将受阻的能量发掘出来,可以更好的进入新阶段的发展。
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如果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在群里交流探讨!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