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感受的否认是对自我最大的摧残

  • 2019年4月30日
  • 德中心理

原创:   谭沈  德中心理 - 资深咨询师

上周的文章发到知乎上后,迎来了很多的评论,(很遗憾的是我的公众号还没有邀请开放留言功能所以不能看到你们的评论)。形形色色的声音中有共鸣的有反思的,也有反驳有骂娘的。这里面有一种声音让我忍不住想要说点什么。

 

这种声音的核心语句就是:“太矫情了!”、“谁还不是遭遇痛苦扛过来的!”、“小题大做!”这种声音我实在是太熟悉了,因为很多的来访在谈到内心的困扰时都会说起类似的声音。

一个踢球摔伤的小男孩,坐地痛哭中,爸爸走过去一把拉起来训斥道:“哭什么哭!这点小伤算什么,根本不痛!”

 

一个刚刚换了新学校不适应住宿生活的初一女生,拿起电话跟妈妈说自己现在很难过很想家,妈妈说:“你也太敏感了,这点变化就受不了了?”

 

一个刚刚生完孩子陷入产后抑郁的妈妈,整天因为担心自己照顾不好孩子流泪,丈夫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啊!你就是太矫情了!”

 

一个疲于奔命的中年男人遇到了事业危机陷入强烈的抑郁和自我怀疑中,妻子说:“你是不是个男人啊!这点打击就受不了了!”

 

......

这样的声音实在是不胜枚举,在我们的大环境中,对一个人感受的接纳实在是太少,而对一个人感受的否认和攻击又实在太多。

 

要知道一个人的感受是他自我存在的基础。对一个婴儿来讲,他用最初的吸吮、抓取来感知外界和自己。随着孩子长大,各种各样感受的经验一点点累积起来形成他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感受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能够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就能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

 

而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有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种不痛叫做你爸觉得你不痛”,这会让一个孩子怀疑自己感受是否有问题,从而选择逐渐远离和压抑自己的感受,学会听从父母的声音而活,这就让他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或形成一个假性自我。

没有形成独立自我的人可能一生都需要依赖他人生活。就拿“有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为例,一个总是被妈妈这样安排衣着长大的孩子,无法自己感知天气、衣服厚度和冷暖之间的关系。他很可能长大后都无法自己判断如何穿衣服而需要根据妈妈或别人的建议穿衣。这就是一个没有独立自我的具体例子。

 

而一个形成假性自我的人,本质上也是没有形成独立自我的,但他们看上去不会像上文中那么依赖,而是可能会看上去很优秀。但他们的优秀形象就像一个面具、一个人设一样的存在,是根据社会的标准、父母或其他人的喜好“定制”出来的。

 

除了受到其他人喜欢时他们会开心外,其他时候他们可能内心非常的迷茫和空虚。他们有时也能感觉到这面具其实并不是自己,但面具底下的自我是什么样,他们也找不到,就好像一个“无脸人”。比如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自杀倾向。许多这样的人都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他们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

对他们来说,如果想要找回自我,也常常是从找回感受开始。我们在咨询室中遇到这样一些个案,最初的工作就是要帮助来访者逐渐恢复与自己感受的链接。

 

对一个人感受的否认是对一个人自我最大的摧残。像我们刚才谈到的,父母对小孩子感受的否认,杀伤力是最大的,因为他们还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

 

除此之外,其他重要的人对于一个人感受的否认,也是很具有杀伤力的。比如男人对一个产后抑郁的妻子感受的否认,女人对一个抑郁的丈夫感受的否认都会让当事人陷入更加强烈的痛苦当中。一个在痛苦中的人被人告知你不应该有这种感受,你有这种感受是你的问题,这是对一个人极大的否认和伤害。

 

这种杀伤力还会蔓延到关系中,对感受的否认也是对关系最恶劣的摧毁。在脆弱的时候遭到爱人对自己感受的否认和攻击,这会让我们感到强烈的孤独和心寒。我相信没有一个正常的人愿意待在这样“受虐”的关系当中。

 

我上篇文章讲到的共情,其实就是一种对他人感受的接纳和理解。这样的一种共情,会给他人带来温暖和陪伴。自己的感受被人接纳了看见了理解了这种感觉是很温暖的,也会感到不再那么孤独。

 

有时候,我们可能做不到很好的共情,但能够去尝试理解对方的感受也是一种承认和接纳的姿态:“我可能不太理解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但是我愿意尝试去了解。”

 

当然,一说到接纳感受这个话题,就有人会问我,感受不合理怎么办、接纳孩子会不会变成纵容孩子之类问题,这里提一下我的一篇老文:感受、想法、行为,是三件事。

 

说到最后,其实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我们对自己感受的接纳。无论其他人如何,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保持接纳,其他人就不能真正的影响到我们。但如果是我们自己在否认自己的感受,这才对自我最大的摧残。

 

而那些对别人的感受叫嚣着“太矫情”的人,也常常意味着他们离自己的感受也很远。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