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分析综合症”,了解一下?

  • 2019年4月8日
  • 德中心理

原创: 谭沈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  资深咨询师

最近在有不止一个人问到我与“野蛮分析”、“见人即分析”相关的问题和困扰,我决定今天写一写这个话题。

 

这里的野蛮分析指的是一些人利用心理学理论在生活中不被邀请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心理分析。比较典型的是,在生活中,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他人的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等,经典台词:“你投射”、“你阻抗”;还有一些是用异常心理学的理论去“诊断”他人是否出现某种心理疾病,这个是强迫症,那个是抑郁症,另外的是躁狂症。

 

这种野蛮分析是我特别反感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无异于一个“医生”拿着手术刀到街上到处去给人划口子。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老友记里面有一集里菲比交了一个心理医生男友罗杰,罗杰就对着老友们挨个分析了一遍。

他在原本日常的交谈中不动声色地分析了每个人,弄得每个人心情都很糟糕,然后就跑了。所以也难怪最后所有人都讨厌他了。

其实这样的例子,我在生活中也见得不少,我曾和几个同行一起调侃,把这种情况称为“野蛮分析综合症”,这个跟“学习型人格障碍”一样都属于心理圈的常见“疾病”。但与“学习型人格障碍”不同的是,该疾病杀伤力更大,更容易伤人。

 

在这里,我把这种“疾病”的常见“患者”简单粗暴地分为以下几类:

01

初学者

初学者热衷于见人即分析是因为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无法结合实际案例来运用和掌握,于是用身边的人来联系和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这种情况类似于护士互相练习打针。

 

这种情况下,“病情”会随着初学者有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掌握知识技能自然逐渐好转。而且初学者常常能够意识到自己只是在模拟学习,更多的只能在内心中自我演练,一般不会对着人操刀,这样也不会照成太大的影响和问题。

 

严重程度:

危险指数:

治愈难度:

02

情感隔离的人

曾经有个妹子跟我吐槽,自己交的心理学男朋友,每次她跟男友有一些情感的互动时,男友就开始分析她,这让她特别痛苦。这让她一度怀疑是不是学心理学的人都是这样,感觉没法正常好好的谈恋爱。

 

其实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习惯性的用理性交流、隔离自己的情感,避免与人发生真实亲密的关系。对他们而言,对人分析其实是一种回避情感和亲密的方式。

 

这种情况下,跟他们关系亲密的人更容易因此感到受伤,他们的“病情”常常很难自行缓解,需要他们能够觉察并且愿意改变才行,必要时最好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严重程度:★★★

危险指数:★★★

治愈难度:★★★

03

人际焦虑的人

有个妹子跟我倾诉这样一个苦恼,自从学了心理学,都没办法好好交男友了,因为认识一个男孩子就习惯性地分析他的人格特质、原生家庭,然后一旦觉得苗头不对就放弃了。她感叹说是不是看得太清楚的女生嫁不出去。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看得太清楚的问题,相反是没看清楚的问题。妹子这么做,其实是她面对与男性交往感到不安、焦虑的一种表现,她需要通过分析去获得一种掌控感,同时防御未知的伤害和风险。

 

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常常对于人际交往有焦虑,他们很难真正地信任其他人,面对人际关系他们感到不安全,因此他们需要用分析他人的方式来获得一种人际掌控感,借此感到安全一些。他们容易担心遭遇到来自他人的伤害,这是他们难以承受的。所以他们需要用这种方式来防御未知的伤害、控制风险。

 

这种情况下,他们身边的人更容易感觉到受伤,他们自己其实也很累很孤独。如果他们希望改变,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最好的。

 

严重程度:★★★★

危险指数:★★★

治愈难度:★★★★

04

满足自恋的人

我曾经在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个非心理专业的老师,可能学了一点心理学知识,对着其他老师的沙盘一通分析、点评,弄得后来其他老师们看见他都绕道走。

 

其实这种感觉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因为这里面有种“我懂得比你们多,我牛逼,我有火眼金睛,一眼看穿你”的味道。

 

而且这种非咨询情景的分析把他人的内心暴露于众,无异于当众脱人的衣服,这种做法的伤害性是很大的。

 

还有一些所谓的心理咨询师在吵架的时候也是一言不合就分析:你投射、你防御...

这种情况下,这些所谓的分析其实都是在说一句话:“我是好的、对的,都是你的问题,都是你的错”。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需求,比如我写文章也是在满足自恋。但是对这种类型的“患者”来说,他们是通过分析别人来满足病态自恋、装点他们的夸大自体,他们要获得是一种俯视众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这种情况下,杀伤力一般来说是最大的,能被他们分析的人都在他们的杀伤范围内。其中重度患者可能根本意识不到也不可能寻求改变,轻度患者如果希望改变,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最好的。

 

严重程度:★★★★★

危险指数:★★★★★

治愈难度:★★★★★

 

以上的分类常常会在某个人身上复合出现。如果我们自己有上述这些的情况,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自我觉察,当然偶尔同行之间皮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长期如此就值得觉察了。如果你有体验师,那就找体验师聊聊,没有就赶紧找一个。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分析”。你可以不用理会,因为这样的分析可以说都是无意义的分析,不说这里面有多少违反伦理、违反咨询师基本职业道德的成分,这种脱离了咨询情景,缺乏足够理解和探索的分析,其实也都是分析者的主观臆断,里面可能充斥了大量的投射。

 

如果你遇到了,用下面的眼神关爱他们就好了。

注:文中疾病名称以及评分指数纯属调侃,并非心理学专业名词和标准。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