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宁
----------------------------------------------
我猜测,或许有些人不会喜欢看到这样的文章出现。就像从前那篇《被资本玩坏的心理咨询》一样,也有一些人很不开心。不过,确实是我的肺腑之言,同时也仅代表本人的观点。
-----------------------------------------
从被取消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开始说吧。
中国拿证的有140万,真正能接的下一个个案的只有四万,有一次听课更加离谱,只有一万名拿证的咨询师可以做真正的心理咨询。我很幸运,勉强挤入一万名,稳入四万名。但这不是说我厉害,只不过我比较幸运,在这条路上,我所走的弯路不多。当然即便如此,有些个案我依然不能接,不然身体会吃不消。好在对此我已经欣然接受,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以及为什么有这个局限,再以及我不去处理这个局限的利跟弊。这样解释,是为了以我所理解的如何面对自己局限性为例子,来暗示一下我所体验到的咨询师个人体验的意义。
诚然,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分析到位还是没到位,其实没太大关系,主要是咨询师能够认真的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这个咨询就会有很多正面意义。所以一个咨询师有没有在精神上剥削自己来访者,往往才是最重要的。那些显性的剥削,不再赘述。我想说说隐形的剥削。这里稍微提一下,隐形的剥削完全是咨询师的个人人格的整合情况决定的。就像刚才谈到的咨询师对自己局限性的态度,套一句很装X的话“不入红尘,就不脱红尘”。
但咨询中的剥削和不剥削,都是一个悖论。我只讲共情这个一个例子,写太多了很多人看得头晕。
任何共情,都具有溶解个人边界的作用,这是心理咨询一定需要去做的事情,相当于手术中的麻醉药,不做就无法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从人伦上来讲,溶解一个人的个人边界就是剥削。因为很多来访者不知道你要共情他,又有一部分来访者不知道咨询师为什么要共情自己,如果真的知道了,其实来访者根本不会允许被共情。几乎每一个过来接受咨询服务的来访者,都是一半愿意自己发生改变,一半又不愿意自己有任何改变。这是由于所有的症状在给他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但是也防御了另外一个自己更难以面对的痛苦。比如焦虑症,在没有找到新的更好的适应生活的方式之前,焦虑症的症状被处理了,来访者就会陷入无限的虚空当中。可这一步迟早要走的,总有一天咨询师会告诉来访者,好像你对于让自己陷入无限焦虑的痛苦这件事情,非常在行。这个澄清最开始是浸润性质的,但是有一天会被来访者突然顿悟。所以无论咨询师怎么评估来访者的人格整合程度,他们总有一天要嘎然而止的停止焦虑。所以这个澄清共情到了来访者那个渴望自由快乐的本能,但是也抛弃了来访者需要焦虑给到自己确认感的那个本能。看,咨询师无论共情到来访者哪个心理结构,或多或少那都是咨询师自己的愿望。因此任何共情其实都是一种对来访者的剥削。甚至任何心理咨询在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创伤。就好像做手术一样,打开胸腔,去除良性肿瘤,手术本身就是一个创伤。只不过我们可以把医生做手术,和心理咨询看成是,在好和更好的生活之间,我们帮助人们拥有了选择更好的生活能力而已。
---------------------------------
但真正的实操中,咨询师选择共情来访者的哪个心理结构,就看咨询师自己的人格结构和人格强度了。
比如一个人告诉我们她深爱着自己的情人,这个情人却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他们偷偷的在一起已经五年十年之久。咨询师会面临一个选择,你是否能理解这个人的情感,和她内心的真实愿望?如果你无法理解这种被世人看作是异类的情感,共情从何而来?以上只是一个对咨询师人格深度极其简单的考验。还有更离谱的,总有一天咨询师会遇见一个母亲跑来告诉你,她和她的儿子发生了关系而且已经数十年以上,也会有一个来访者告诉你,死亡是他们还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因为再痛苦,还有大不了一死那条退路。当然理论,或流派技术,还有我们的督导会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选择。然而,如果咨询师本身人格强度和深度不够,在这些外力帮助下实操的时候,对来访者的隐性剥削就一定会出现在咨询当中。这种隐形剥削就是——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还跑出来帮别人做,其实那个共情是假的,或者是在共情自己。前者很机械,是一种欺骗,后者会有吞噬作用。当然这本身不是问题,只要能够引导来访者看见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怎样都没关系。问题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深信每一次欺骗或者吞噬的剂量都是极小,比起来访者在咨询中的收获九牛一毛。但是积累了几个疗程的剂量以后呢?我们是否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自身的问题,你真的可以接得下来一个完整的个案吗?
--------------------------------
所以在国外,个人体验是每个咨询师的必修课。因为纯粹的督导和各种培训,对一个咨询师的帮助真的很有限,当然即便加上个人体验对咨询师的帮助也不会是无限的。也正因为如此,个人体验多么重要。我们可以好好工作的资源已经那么稀缺了,再放弃其中的一样,大家走得多么艰难。
但是国外不叫个人体验,就叫心理咨询。国内这么叫,我估计是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得还不够,害怕的是来访者这个身份,将击穿自己多年来需要逃避的东西,各自有各自需要去逃避的心理层面的东西。首屈一指的是有的同道会用经济压力这个点来防御自己的某些没有被整合的心理结构。但谈到钱,实在是最最最,不靠谱的掩耳盗铃。但这个误区里面扼杀了几乎一半的咨询师。
我们还是来从金钱这个话题来切入再慢慢深入吧,这样会看得容易一些。
一个咨询师在谈金钱的时候,其实根本不是在谈金钱。而是在谈内心的匮乏,自己选择生活的能力。
我们来算一笔账,最开始我们根本不需要太昂贵的体验师,因为昂贵的体验师,他很多的精神财富我们根本无法吸收,甚至都无法感知,这实在是一种浪费。而一个新手咨询师的价格是200,一个月四次是800,如果一个咨询师一个月真的无法拥有800元的支配自由,这至少暗示这个咨询师,在自己人生当中,延迟满足的心理功能受阻,所以他无法节约其他的消费来获取自己专业成长的资源。也意味着他可能除了背负自己的人生,还肩负着太多其他人的爱恨情仇,所以他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或者意味他们内心住着一个贫穷的自己,所以他渴望通过给予来访者心灵的成长来换取来访者的金钱,却无法允许自己付出金钱,来让自己的心灵获得重生。我猜测,也许物质的,触摸得到的东西才是唯一能让他们有安全感的存在。
我见过一个这样的同道,他已经在那个平台工作了四年,但是他一次个人体验都没有做过,他特别善于做认知行为,和催眠。这是一条捷径。认知行为和催眠在初始阶段不需要太多咨询师的人格强度作为支撑,但是在心理咨询这条有一些奇怪的执业道路之上,随着个案时长的累计,很难没有深度心理学的基础,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因为无论如何,温故一定会知新。特别是对有悟性的同道来说,总有一天会越来越感受到心理咨询根本就不可能是个无本的生意。很多来访者来到咨询师面前,我们要调节他认知的前提是接受并且理解他们的阻抗,而很多阻抗处理不了,是咨询师自己有一个和这个阻抗相对应的没有解决的心理障碍。而他恰恰是一个年轻又聪明的咨询师,所以做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开始职业倦怠,第三年基本就很少出现了。今年在别的平台遇见他,他说自己已经抑郁症很久,穷得揭不开锅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换工作,他说付出太多,想再等等。于是就天天在群里耗着。我猜,他所说的付出,其实是自己寄托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自己财务自由的希望。但我是能理解他的抑郁的。一边是强烈的道德感和现实感会逼迫他自己需要先把自己修通好的客观现实,而另一边是固化的那个贫穷的自己又以几乎相同的力量拼命拉扯住他口袋的钞票,不允许他为自己的专业进行投资。在他看来,他的每一分钱要马上变现,变成物质的可以触摸的存在,所以在他成为咨询师的第一年,风生水起,并且开了一家地面工作室。那应该是他的个人价值和成就,并非真的只是一家工作室。但我想在第三年,他关闭掉自己工作室的时候,他应该已经相当痛苦了。是钱重要,还是自己的心理状态重要,这是每个咨询师都应该思考的话题,我一直无法理解,一个咨询师,为了那点体验费,自己都不肯去做来访者,却要求来访者付费的逻辑。并且工作时间越长,越无法理解。
----------------------------------
有些时候,还有一部分咨询师会告诉你不是因为金钱,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问题。
---------------------------------
我猜测这样讲的同道,可能内心会有一些看不起自己的来访者。他们认为自己去做来访者,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绝对不是一个人对自己专业的理解程度造成的,而是他们需要去防御自己作为来访者的虚弱感。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看自己一定有误区,你怎么会绝对没有问题?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专门做投诉个案。很多来访者会投诉咨询师无法沟通,这里面大部分是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的问题比例是五十分之一。而且那五十分之一,基本上都是那么固定的几个同道。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这个个案怎么样,他们通常会给出一堆诊断。我又问,你们看到的这些诊断怎么处理比较合适?他们几乎统一口径的告诉我,来访者需要药物治疗,或者直接说咨询对来访者来说没有用的。
我认可,咨询师肯定不会匹配所有的来访者,而就算一个咨询师只做一个人格类型的来访者,这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但一个咨询师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无法匹配某个类型的来访者,他于茫然中,一定会在咨询中无意识地贬损自己的来访者,并且毫无例外。但大部分平台是严进宽出。
当然这样的同道不多。因为具备这种“我就是没问题”的咨询师,通常都是男性,很少有女性会忍受得了对自己无能感的好奇之心。而这个行业的男性咨询师少之又少。但有一种类型的咨询师却占据了被个人体验挡在职业成长门外的大部分。
这样的同道,愿意督导,愿意上课。但是多少次督导过程,被告知某些工作中遇见的障碍和来访者无关,完全是他自己的问题,但他们也只是走到这一步,而不是找一个体验师处理这个部分。我想,那一定是哪个原始客体的爱恨情仇让他们禁忌至极,才实在不想去触碰。然并卵的是,如果一个来访者坐在我们对面,告诉我们她的个人隐私,那里面有太多跟我们本身的禁忌相冲突的存在,就算请十个督导督这个个案,也无法真正的处理这咨询师的反移情和来访者个人文化撞击下的内心冲突。何况这部分咨询师的核心问题是回避关系。他们害怕来访者离自己太近,并且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更无法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一方面需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方面又需要让来访者离自己远一点。
好在这样的逃避,也许实情相告,转介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一个咨询师逃避的是人格的独立那就几乎没有解决之道了。
我想大部分能接长程个案的老师,一定深有体会。当我们和一些同道彼此熟悉以后,他们的交流,谈着谈着就变成了心理咨询的套路。原来他们渴望的不是纯正友谊,而是得到不需要付出的共情和分析。这是由于一个人还没有学会如何照顾自己,会在外界寻找幻想中那个随时可以拿来吸两口的乳房。但我们无需在道德层面去指责什么,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本身也能够接受他人这样来剥削自己,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利用情感在对另外一个人的心灵资源的剥削。
我仔细的观察过很多这样关系,剥削一开始就秘密的隐藏在纯洁友谊面具之下,然后在投射认同的作用之下,变成相互剥削,最后彼此又在被剥削的愤怒中,留下再一次婴儿对完美母亲的理想化破碎的创伤分道扬镳。理想化破碎多了,人的某些心理结构会得到一点整合,但糟糕的是任何秘密的剥削,无论是为了得到分析,还是接受剥削的一方被虚假的价值感所贿赂,我们的自尊都会被贬损到极低。这种创伤,在我今天的所见所闻中,还没有见过可以自愈的案例。
再补充一下对客体理想化的幻想吧,因为理想化客体破碎的创伤,比起得到的整合来说,实在多了太多太多倍——他一定是一个完美的甘甜的永不枯竭的乳房。当理想化破灭的时候,愤怒之后的病理自恋一定是必然的结果。就像孩子以为母亲就应该像电视上演的那样,永远温柔无限包容。伴侣就应该像小说里面那样,为了爱情义无反顾,永垂不朽。但是终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的妈妈会大吼大叫,自己的恋人也会贪生怕死时,会特意寻找身边大吼大叫,以及面对贪生怕死的人时,鄙视一番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咨询师一听说自己要做来访者,就觉得很羞耻的另外一个原因。
讲到这里,我想起曾经一个人问我,我不需要那么严格咨访关系,但是我找别人咨询我会给他精神的满足,因为我会崇拜他,仰视他,感激他。我说,且不说对方是否需要你的感激,也不跟你谈边界问题。甚至,我们不去思考,你宁可用精神上的东西来节约你的金钱,你会不会担心你的精神世界价值几何?我就说你们相互分析吧。你跑去找人跟你做分析,肯定是觉得对方睿智对吗?但是分析会看见对方最深的伤口,想象一下,一个美女站在你的面前,但是你剥开她的衣服,发现她的乳房被割掉了,或者她的后背全部是一片伤疤,甚至散发难闻的气味,你会怎样?他说他没感觉,我说那这个美女跟你发生关系的时候,喜欢在床上大小便呢?如果这个强度还不够,你发现她其实是一只成精的黄鼠狼,也就是你每天在跟动物做爱你什么感觉?这个人就再不说话。
我便无需再告诉他,所谓的相互分析,等价交换,其实是你让我砍你一刀,我也让你砍我一刀。所以我估计他们已经在咨询室跟自己的来访者互殴很久,而他们和他们的督导还蒙在鼓里。
当然也有单向索取的。至今我也无法确认这种单向索取对一个咨询师职业成长道路的阻碍,但是我隐约知道这种不确认感里面有太多的悲悯产生的幻想。我仍然有一丝幻想,也许对于那些心灵某部分的资源匮乏到一定程度的咨询师来讲,有一个专属于他们的,那是他们心灵存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即便当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也会感叹一句,这对他们的来访者来说,其实是我们这个行业欠下的一个公道(当然值得补充的是,社会也欠我们这个行业一个公道,这部分不在此文中细说)。
对此我见过最严重的例子,是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个同道,经常在群里谈理论,但谈着谈着就变成在群里找人做咨询了。因为他的很多误解,完全是他自己的心理障碍造成的。如果要让他理解别人的表达,那首先要处理的是他的心理障碍。可是很少有人在没有设置的情况下,可以在聊天群里面去分析另外一个人,被分析的人潜意识也不可能接受这种分析。这样一来他走到哪里就吵架吵到哪里,经常别人要不和他讲话,要不开口就是吵架,但是跟他吵到一半就不吵了。最开始的时候,我看见他对此会很愤怒,只要有机会,就会攻击那个跟他有分歧,但是没有说服他的同道。看上去是在坚持什么,其实是在说,你没有处理好我的心理障碍,你就是糟糕的,我要惩罚你。
后来来了一位拉康流派的带领老师,可能看到他这个点,默许了对他免费提供帮助的要求。我估计这位带领老师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偏执分裂的咨询师对依附感很强的大众有不错的号召力,所以这样一来并不会真正的免费。另一方面,应该也是实在是被他吵得受不了了吧。但对于咨访关系,甚至督导关系,如果不用金钱来划分边界,而是我帮你做一件事,你帮我做另外一件事来建立链接,我还是觉得这样的关系不干净。所以我也很好奇这两个人和自己来访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但我知道那个老吵架的咨询师可能在心理咨询这条道路上会走得特别艰难。因为终有一天,他会发现他需要干净的亲密关系,轻装上阵,去开发自己心灵的资源。那时他将加倍偿还今天欠下的人情债,我说的这个人情债其实不是欠别人的而是欠自己的。
在本文结尾的时候,我想讲另外一个被很多同行争议的话题。他们很多人不接受个人体验的原因是,国内很多一线大咖还有很多老前辈没有做过个人体验。借这个机会,我想讲一句藏了多年的话:你们的人格状态,跟那些老前辈和一线大咖的人格基础一样吗?如果是一样的,那些和一线大咖还有老前辈同时出来的咨询师们,他们为什么在这个行业里面消失了呢?
Copyright © 2008-2024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