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凤池
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但大多数的父母却常常是「不听话」的父母。父母总觉得孩子是自己所生所养,自己对孩子非常了解。孩子一张开嘴巴,父母就可以看穿他们的喉咙,甚至连孩子肚子里有几只蛔虫都了如指掌。有些父母自侍人生阅历丰富,所谓「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因此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或观点。
事实上,现代的孩子成长的经验和父母成长的时代背景非常不一样。有时候孩子的处境并不是像父母所认定的那么单纯。校园里有霸凌行为,孩子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因为支持老师而被班上同学孤立的心酸,又岂是讲究「尊师重道」的父母所能了解的?
平常父母不愿意听孩子讲他们的意见,等到发生事情时,孩子更加不敢告诉父母。孩子被老师处罚不敢让父母知道,孩子交异性朋友不想让父母知道,孩子偷尝禁果更 加不能让父母知道!如果怀了孕,不敢和父母商量,因此选择走上绝路。天下最悲哀的事情是: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只有父母不知道!或者是最后一个才知道!
如果父母愿意用心倾听孩子说话,父母将会是孩子最想分享事情和心情的知己。在学校发生了甚么事情,迫不及 待地在父母接他回家的车上就开始报导,一直叨念到回到家中晚餐的餐桌上还眉飞色舞。 他所见所闻、他的想法、他的心情,通通想告诉父母。这样的亲子关系令 人羡慕!
但是,要有这样的成果,
父母亲要先学会几件事:
方法
1 、出愿意倾听的姿态
当孩子放学回家,父母亲能否放下手中的工作,专注的看看孩子,关心一下今天在学校孩子过得好不好?父母带着关心的神情,摆出愿意倾听的姿态,孩子才有机会说 出他们的心声。如果孩子有事情找父母商量,父亲盯着电视或报纸,母亲忙着厨房里的工作,正眼都不瞧一瞧孩子的神情,孩子心里就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关心,或 是不愿意听。停下手边的工作,和孩子坐下来,眼睛带着关切的神情,仔细听孩子讲话,孩子会觉得被关心、被重视。更加愿意详细的说出他的意见或困难。
2 、听对主题
有时候孩子讲话会缺乏重点,无法提纲挈领。父母要用心去领会孩子想要表达的主题。碰到有顾虑或有情绪的时候,孩子常常会迂回婉转或妄加形容词。例如当她说 到:「班上有一个女生很会装模作样,真恶心!」妈妈不要急着纠正她要她不可以随便批评他人,因为也许后面他要说的是这个女生竟然吸引了他心仪的男生的注意,个中许多酸楚的滋味期待他人的关怀安慰。孩子说:「我们导师很机车!」,如果爸爸马上纠正他不可以这样目无尊长,那就听不到他对理想师生关系的观点。 父母不要受孩子不适当的表达方式或遣词用字所误导,弄错了孩子要讨论的主题。如果老是「鸡同鸭讲」,有「沟」不能「通」,孩子就不会愿意那么辛苦来跨越鸿沟和你沟通了。用心倾听,不要急着批判指导,找出孩子真正想要谈的主题,针对那个主题去倾听了解他的观点和感受,才有机会「言归正传」,更深入的了解孩子 的想法或处境。
3 、复述子女的观点
孩子的人生经历短浅,表达能力也受限。父母不要急着教导孩子,或是轻易地对他的想法进行评论或指摘。要耐心让他练习表达,把他讲过的话摘要式的复述一遍,然后停下来等他继续申论说明。有时候孩子并不是像父母想象的那么无知不懂事,他们的观点有时非常违背传统的立场,超乎成年人的想象,却是他们真正的处境与感受。父母不批判的态度,并且努力尝试正确的复述孩子的观点,代表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觉,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一起思考问题。随意批判孩子的观点,粗鲁的纠正孩子的想法,就算孩子辩不过你,恐怕未来也会失去再和你沟通的意愿。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父母能用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才有机会将他尚未成熟的观点拿出来讨论整理,他的表达能力获得提升,思虑会日趋成熟,亲子沟通的意愿也会日益增长。
4 、接纳并关心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在经历事情当下的真正感受,孩子的基本情绪如生气、害怕、伤心等感受都是事件当下直接的反应,是天然而且真实的。父母应该接纳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可以大声说话,害怕的时候可以躲避,伤心了时候可以哭泣。把基本情绪完整的表达出来,情绪自然会转化,思考也会恢复理性。如果压抑孩子的情绪,例如要孩子「不可以发脾气,即使你的心中再不满,也要学会忍耐!」、「不要怕!不要当胆小鬼!这样会让人瞧不起!」,或是「不可以哭!你要勇敢,哭是弱者的行为!」。这些压抑孩子自然情绪流露的斥责,会让孩子的情绪系统混淆扭曲,失去质朴真实的情绪感受。 接纳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正常的表达,并且帮助孩子清晰的表述他的情绪感受,将让孩子学会与情绪和平相处。父母专注于辨识孩子的情绪,并且努力用适切的形容词表达关心和了解,例如「我知道你对这件事情感到很生气!」、「他这样处理让你觉得很委屈!」、「原来是这么回事,难怪你会这么伤心!」。父母能够正确辨识孩子的情绪,并且表达了解与关怀,会让孩子觉得温暖窝心,亲子关系会更加亲近,孩子遇到困难也会更加愿意和父母分享或商量。
5 、当孩子的镜子
当一个人头发杂乱或脸上有脏污,他需要的是一面镜子,而不是别人未加说明就动手帮他整理或擦拭。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情绪感受,能够专心听孩子讲话,努力复述孩子的想法,表达对孩子情绪感受的接纳与了解,孩子在和父母沟通时就像在照一面镜子,他可以在父母面前充分展现自我,尽情表露他的情绪感受,试着表达及澄清他的想法,不必担心会被批评责备。他会努力找到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负责的做他自己。一个愿意倾听了解孩子的父母,信任并且不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将使孩子不需要伪装造假,而且明白自己的责任,愿意一个真诚尽责的人。
做一个愿意听孩子说话、听得懂孩子的话,而且时时表达你对孩子的了解与接纳的父母,你的孩子未必会「很听话」,但一定是一个愿意跟你说话的孩子。从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你会有机会重新享受儿时的纯真情感、新时代的崭新观点,以及更加多元灿烂的新视界。跟孩子一起成长,会拉近你们的亲子距离,让你踏实的感受培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让我们一起来做「听话」的父母!停止叨念,学习用心倾听孩子说话吧!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