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心理咨询”,“石家庄德中心理咨询”,“石家庄市心理咨询”,“石家庄德中心理”,“石家庄心理”,“石家庄市心理”,“石家庄实习心理”,“石家庄心理案例督导”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
—— (李子勋)
导读:不少家长读了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结果读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的关系搞得像仇敌似的。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长自己观察出来的,而不是孩子自身真正存在的。建议家长,多从“资源取向”上看问题,而不是“问题取向”。
“不少家长读了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结果读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的关系搞得像仇敌似的。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长自己观察出来的,而不是孩子自身真正存在的。”
在4月8日下午进行的全民健心计划――周末公益讲堂上,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专家李子勋的开场白让台下家长惊诧不已。
他解释,如今家长习惯于研究教育理论,用理论的眼光观察孩子,于是觉得孩子这里有问题,那里也有隐患。他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眼睛”比喻为“黑屋子里一支微弱的蜡烛”,只能看见被家长的关注所照亮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
家长习惯于用固化的思维方式观察孩子
在长期的亲子关系研究中,李子勋发现,家长总是习惯于用三种思维方式来评价孩子的行为:
一是直线性思维方式。简单地将孩子与别的孩子对比,“为什么隔壁的孩子行,你不行?”或是将孩子与书上的描述对比:“为什么你总也达不到好孩子的标准?”这种评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被父母的评价修正、扭曲,不能自由成长。
二是因果不明的思维方式。看不清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把可能是结果造成的表象,看成是事情的原因。比如有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与表现,一旦出现偏差就说:“都是因为你成绩不好、表现不佳,家庭才不和睦。”而实际上,孩子的表现可能正是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后果。
三是复杂性思维方式。将孩子的某些行为或性格扩大化,并与将来可能出现的状况挂钩。有些家长认为淘气的孩子可能会变成坏孩子,说谎的孩子就是品行不好。这就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了定性。
而实际上,往往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现实,因为担心本身就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
还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懂事,试图教导孩子采用更多的正确行为方式,而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使他们蔑视权威。家长越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孩子越不听话。
关系大于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
“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他强调,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地进步。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
在李子勋遇到的很多个案中,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亲子关系却非常糟糕,其中一些教育家教育别人头头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行。
“正是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这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能做到十分的,孩子能做到十二分。
而不良关系的结果是,家长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父母需要把钱币翻过来多看看孩子的两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缺点,喜欢从反面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而李子勋建议家长,多从“资源取向”上看问题,而不是“问题取向”。
“问题取向”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总能看到好事背后的坏事,比如孩子成绩好,马上联想到会不会滋生骄傲情绪。而“资源取向”则把问题看成资源,总能看出负面背后的正面。
比如孩子爱打架,从问题取向出发,就容易将其视为不良行为加以训斥,而如果从资源取向出发,将这种攻击性引导到被社会文化所标定、认同的方式去转变,比如从学校的竞技比赛、将来的事业竞争方面来看,那也许就是另一种局面。
在李子勋看来,孩子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早恋、人际冲突等,都不是大事。家长如果把这些看成日常情况来处理,淡化问题,就更能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
应当告诉孩子,这些问题、缺点只是一小部分,他还有很大一部分好的方面。这就把孩子眼中的大问题变成局部问题,孩子就容易从事件中走出来。
给孩子一个好的假定不要误读他的“动力”
李子勋举例,有些青春期的男生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敌意,并把这种力量转向家庭,比如砸东西、推搡父母等。看上去是爸爸妈妈受伤,而实际上孩子受伤更深。歉疚感与负罪感会一直跟随着他,将来走上社会,可能更容易卷入暴力。作为家长,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应当暂停,各自保留观点,不要陷入纠缠。
他建议家长不要从孩子的阶段性爆发行为中推出恶劣后果,而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假定:他是不是在学校不高兴?是什么情绪困扰了他?那么,家长对孩子愤怒、失望的感觉就会有所改变,孩子也会感受到家长的体谅,从破坏性情绪中走出来。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想惩罚他;一种是认为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是的,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必须允许他犯那个年龄的错误。心理学的“挫折理论”讲述的就是这个古老的命题: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
李子勋说,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听话的乖孩子,心理学上则重视孩子的“动力”,动力弱的孩子不容易犯错,但也不易成功;动力强的孩子容易犯错,但也更容易成功。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