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对抗死亡焦虑的
本文为盛秋鹏老师11月14日晚上讲课内容整理稿,由曲东明整理。
有的人学了很多年的心理学,但来访者来了以后,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呆着。为什么?因为他呆在那里的时候,是一个心理分析师,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我的了解,心理咨询师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点,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人。第二点,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人。
当你坚定不移的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坚定不移地散发出那种稳定的场,才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秩序存在,正是这个场在起作用,而不是你学的那些知识在起作用。这个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
我在咨询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人心是善的,我坚信这一点。我觉得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这点是不会转变的。一个人要能达到入定的状态,这个人就好了。什么叫入定?也叫心安,把心安放在一个稳定的地方。内心深处的一种坚定,此生不渝的一种坚定。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小时候,跟妈妈的一个对话,我问妈妈,“什么叫共产主义啊?”妈妈跟我说:“要人人都像雷锋一样,那就是共产主义了”。我心想,“那还不好说啊,那就当雷锋呗,我也要当雷锋。”人人都像雷锋,人人都是善良。正是这样一个信念使我坚定,我相信每一个人把自己发挥出来,都会对周围的人有帮助。虽然发挥的过程会曲曲折折,但是只要发挥出来,都是光辉的呈现。我要一次一次去见证这个过程的发展,这才是我做心理咨询工作最深层的东西。
今天讲课的内容是《潜意识的呈现过程》。人的潜意识的内容是如何呈现在人的外部的,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人与人有很多的差异,诸如相貌、外表、声音、言行……,人外在的一切一定是与内在相吻合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人有三大本能:生本能、死本能、性本能。今天主要从死亡本能的角度,讲述一下死亡本能如何从潜意识中呈现出来,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中的。
有人说,人生要搞清楚几个问题,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要干什么?我从来的地方来——从尘土中来,我要往来的地方去——回到尘土中,我要干什么?俩字——作死!这就是人的一生。
我们的一切都是从死开始。死亡焦虑是我们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焦虑。
人的一生经历过多少次死亡?(有人说)睡觉?对,睡觉也是一种死亡的象征。人的一天,清醒的时候,就象征着生的状态。睡眠的时候,就象征着死的状态。我们今天下午看的电影中,那个妈妈就是在睡眠中死亡的。
我们的一生中,经历了很多次的死亡。假如说我们的生命起源于精子,在精子进入卵子的那个瞬间,就有了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精子消亡融入卵子之中。精卵结合后,受精卵在母体中孕育,成长为胎儿,当胎儿从母体中娩出,这又是一次死亡。这个死亡,也是一个新生、重生的过程。所以叫做新生儿。到底是生与死哪个更可怕?其实都是一样的。
当我们面对死亡焦虑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做些什么?当我们赤裸裸来到世界上,当我们生命形成的时候,我们对死亡开始怀有恐惧。死亡恐惧袭来的时候,我们穿上的第一层外衣,是“否认”。不承认死亡。我不会死。
这种否认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我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我和别人不同,别人是可以死的,死亡发生在他人身上,是可以被理解的,发生在我身上,是不可以理解的,我怎么会死呢?所以,当一个人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不可能,我怎么会死呢?死亡的冲击太强大了,当所有的防御机制抵挡不住的时候,就用否认来抵挡。否认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最终拯救者。这种防御的特征是他坚定地相信,有一个人最终会把他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他相信一定有一个外在的力量,在我最危机的时刻,会拉我一把。这两种防御机制,各自形成了一种宗教。前者形成了佛教,后者形成了基督教。
佛教的一个特点是其自我,我是特殊的,佛在我心中,我心中有佛,有佛就可以不死。佛在哪儿呢?佛不在外面,就在我心中,我只要把我心中的佛性发挥出来,我就可以变成不死之身。而西方的文化是一种外求的文化,他会认为有一个外在于自己的,非常强大和神圣的力量,只要你服从于这个力量,他在你最危难的时刻会救你。
所以,宗教的出现,起源于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最基本的两个防御机制。防御是为了抵抗恐惧情绪,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让自己内心取得平衡的一种对策。实际上就是自欺欺人。
当这两种自欺欺人的防御,还不能有效抵抗死亡焦虑的时候,那就必须再穿上一些外衣。比如,我不否认,我承认你的存在,我承认死神的存在,有黑白无常,基督教里面有死神。但会采取一种和死神对抗的方式,和死神打架,我不怕你。我不怕鬼,鬼不来我还找鬼,哪有鬼?哪有鬼?小孩们还喜欢玩探险游戏,越有鬼,小孩们越被鬼吸引。你不是有死神吗?我就和你面对面对抗。还有人说,我就不怕,我就不怕鬼。这越说不怕鬼的人,其实越怕鬼。找死神对抗,和死神抗争,这个时候,会表现出他的攻击性。战胜死神,我就可以不死。下午看的电影里面,那个小孩,看到妈妈死了以后玩恐龙的游戏,他拿着两个恐龙,一个恐龙要把另外一个吃掉,因为那个恐龙象征着吃掉妈妈的死神,现在我这个恐龙要把那个死神吃掉,我就能把妈妈给拯救回来。
这就是在否认的基础上的第二层防御——对抗,和死神对抗。有的人爱和别人发生冲突,可能与此有关,实际上是内心怕死的一种表现。当他跟别人产生冲突、发火,跟别人打架的时候,他内心有种极大的恐惧。他排斥的这种恐惧,实际上在排斥死亡焦虑。当你能看到他内在的恐惧,在他愤怒的下面,掩盖了对死亡的焦虑,那咨询就可以更深入一步了。
有的人喜欢挑战极限,在大家都认为是非常恐怖的边缘,我就是要去尝试一下。这也是一种与死亡的对抗。
如果对抗不行,那么就和死亡达成一种妥协,我同意你,我可以受你的蹂躏,受你的折磨,但是,你不要让我死好吗?这就是一种受虐的状态。刚才讲到的对抗,是施虐,是攻击。现在是受虐。有些人有施虐受虐倾向,这与对死亡的态度有关系。有的人特别节俭,也与此有关系,通过自我虐待,我替你来虐待我,你不用打我,我自己来。只有找虐,才有一种存在感,存在感就是活着的感觉。
如果这种方式还不行,接下来就是和死神融为一体。我同意你,我和你融为一起。那就是性。性也是一种逃避死亡焦虑的方式。我和你融为一体,就可以达到永生状态。你不是那么厉害吗?我变成你的一部分。性就是这样的一种结合。在性高潮中,人会有一种死亡的体验,和对方融为一起,此时此刻让时间停下来,永远保持在这种状态,这就是死亡的状态。有时候我们看到一种非常美的风景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死亡冲动,有一种逃入到这种绝美中,希望和它融为一体,让一切定格下来的感觉。峨眉山有个捐躯崖,很多人在那里跳崖自杀。我曾经在长白山天池,站在悬崖上,看着那一池湖水,就有那种冲动,想要跳下去。当时,我被冲动吓坏了,赶紧就下来了,那一刻就是死亡本能的一种冲动。死亡本身,在那个瞬间是很美的,我比较相信人在死亡的瞬间会看到一个很美的景象,然后安然的离开。自然死亡的人,没有一个是面部狰狞的,都是安然、安详的离开,是在一个很美的状态下离开的。性,让人在每次性高潮的时候,体验到这样一种感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性也是逃避死亡焦虑的一层外衣。
有的人性欲望特别强,滥交,不断地与他人发展性关系,不能稳定的和一个人呆在一起,这后面是深深的死亡恐惧。在治疗的时候,让他面对死亡恐惧的时候,他的症状就好了。性冷淡和性滥交,是一件事的两面,当她滥交的时候,本身就是性冷淡。她要的不是性本身,还是性背后的关系。
到这里,在感性层面抵御死亡焦虑的方式也就用的差不多了。但是,还要远离死亡,因为太害怕了,还不足以面对死亡,这时候,会加上思维,用象征的方式来逃避死亡。比如强迫症患者走方格,如果走错了,就担心会出事。强迫症就是用一种象征性思维的方式,来逃避死亡逃避危险。
可能有人要说了,强迫症不是跟性有关吗?为什么要讲跟死亡有关呢?强迫症是离性最近的,但性还不是病根。一切疾病的病根都是死亡,最终都会指向死亡焦虑。只不过谁挨着谁,谁跟谁近一些而已。强迫症,如果找到性的根源,那么强迫就解决了。强迫行为,可以转换化为滥交。如果滥交了,那么强迫就没有了。如果找到施虐受虐了,那么滥交就解决了。最后直接到死亡,直接面对死亡焦虑,这个人就治愈了。象征是一种形象思维,用来遮挡死亡焦虑,会出现很多的意向。意向分析意向对话,就是在这个层面去工作,在这个层面对患者进行调整。
如果形象思维还不行,就会上升到理性思维,比如理智、理智化。对死亡进行一种合理化的解释。理性的最大作用,就是把感性给隐蔽掉。在概念层面进行谈论,在头脑层面去工作,这样就可以排除身体层面带来的各种感受。感性的东西,容易遭到他人的评价,或者超我的批判。
在咨询中,经常遇到这种来访者,你会说,自己有这个问题,有那个问题,是不是别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啊?他在做一个概括,他要生成一个概念。如果你跟他说,其实大家都一样。于是概念形成,概念一旦形成,离感性远了,离恐惧焦虑远了。这种方法什么时候用呢?他的能量,一个劲儿的往外散发,你需要包住他,你需要用概念化,给他支持。治疗神经症的时候,需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把它提升到理智层面,强迫症甚至会减弱或者消失。理智化起到一个支持作用。在咨询过程中,也可以往相反的方向走,有一种具体化技术,是打破理智化,让他回到感性层面上。当病人问我,别人是不是也这样?我就会说,“你别管别人怎么样?你现在怎么样?”就是按住他的感性层面,让他谈感觉谈感受。
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判断,判断和判断之间的关系,会形成推理。推理是在理智层面进一步模拟感性层面发生的事情。模拟之后,我们就不害怕了。你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一只老虎,和在山林里看到一只老虎,那种恐惧肯定是不一样的。山林里的老虎是实实在的恐怖性的刺激。人们在遇到实实在在的恐怖性刺激的时候,就会找一种防御的退路,用理论去遮蔽它,理论的概括性越强,对恐惧的遮蔽就越大。
我记得年轻的时候,爱人上夜班,我要去接她。为了避免无聊,我拿出来一本书《聊斋志异》,我把古文翻译成了白话文,翻译完之后,把我自己吓坏了。没有翻译的时候,很简单,看古文就那么几个字、几句话就结束了,没有那么多的恐惧,但是翻译成白话文,就吓得不行。因为古文概括程度高,遮蔽性强。晚上接爱人的时候,会路过一片坟地,只觉得后背一阵发麻,总感觉坟地里会飘出来一个什么东西,特别害怕,骑着车子没命地往前跑。
当我们恐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开始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怕鬼吗?去找来一些鬼的书籍,科学证明,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你是庸人吗?我不是庸人,不是庸人就没有鬼。他在做什么呢?他在自欺欺人,他在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把恐惧概括住。
有一个人坐飞机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危险,飞机在高空出现了自由落体的状态,后来故障排除,飞机又飞起来了,有惊无险。从那以后,他就不敢坐飞机了。他就开始研究飞机的结构,他学到一个飞机修理师能够掌握的知识水平,飞机上任何一个部件,他都非常了解,他觉得这样才安全。问题是,学完以后,他更加不敢坐飞机了。理智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情感隔离开来,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他在国外工作,找我咨询的时候,回国休假,不敢坐飞机回去。咨询中我根本没有谈坐飞机这回事,我跟他谈了谈与父亲的关系。谈完以后,他就坐飞机走了。其实,他这里反映的还是与性有关,从性演化成俄狄浦斯期冲突的问题。当然根上还是死亡焦虑。他当下面对的是超越父亲带来的恐惧。父亲是清华毕业的,他现在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甚至要超过父亲,他就出现不敢成功的恐惧(阉割焦虑,想要和妈妈在一起,就会受到惩罚)。当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的症状就减轻了。坐飞机的那次危险经历,只是一个诱发因素,把超越父亲的恐惧给诱发出来了。
推理只能遮挡某一个部分、某几个部分,不能完全把死亡恐惧笼罩起来,那要编织一张巨大的网,把它严严实实的笼罩起来,这种时候,就有一种完美化的趋势,想要一点漏洞都不能有,那这个人的兴趣指向就会是哲学。所以,死亡恐惧,可以成就一个哲学家。哲学在这里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无论从什么角度都能把你笼罩起来,这样让自己来逃避死亡。我对哲学的兴趣,也是源自于死亡。
在逃避死亡焦虑这种原始的恐惧时,我们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去远离它。最终是在证明,我是独一无二的,我跟别人不同,最终我不会死。这就是自恋最核心的状态。在我闹心梗之前,我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生病的经历告诉我,我不是独一无二的,哪怕你是一个哲学家,你到时候该死还得死。
一个人的内在能量,就是这样一层一层表达在外部的。刚才是从心理层面上这个角度探讨的。还有一个层面是心身关系,心和身是相互连接的。心理能量,同样也可以通过躯体化的方式,变成躯体疾病。一个人的高矮胖瘦,他得的疾病,都跟死亡焦虑有关。而且心身是一一对应的。拿攻击来说,当攻击指向外部的时候,虽然会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他的躯体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他让外部关系保持和谐,把攻击的力量,指向内部的话,那么就会导致躯体疾病的发生。癌症就是跟长期积聚下来的、本来应该指向外部的攻击有关。那种想要把人撕碎的力量,他发不出来,压抑在身体当中,造成免疫功能的降低,出现心身疾病。各种各样的心身疾病都有内在的心理原因,比如高血压、胃溃疡、哮喘、糖尿病、癌症,都有其发生的心理机制。
(同学问:儿童抽动症是怎么回事?)(同学答:跟压抑的愤怒有关系,父母关系往往不太好,吵架比较多。儿童通过抽动,有引起父母注意的寓意在里面。)抽动症有个特点,是间歇性的,有一种力量控制不住,不时要出来一下。他一定有一个内在的力量,但这种力量被束缚了,就像一条一条的绳索在捆绑着他,把他勒得很紧,他的能量只是偶尔能出来一下。家长过于严厉、强势、控制。绳子勒得太紧,能松一松就好了。抽动症一定是家长和孩子互动过程中,体现在孩子身上的一种症状。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根上需要改变亲子关系的模式。
在咨询中,来访者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是需要一步步处理的。比如这个人过分理智化,没有感觉,那么就需要运用具体化技术,让他跟自己的感觉在一起。有了感觉以后,就走到了性这里。性的问题走过以后,走到施虐受虐,控制和反控制,回到母子关系中。再往里面走,最后回到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中。再往里面走,进入到死亡焦虑的时候,就到了道的境界了。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服从死神,直接面对死亡的时候,就站在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待自己的生、死问题了。那个时候,就走到了道的旁边了,到了太极的境界了,阴阳太极。然后再往里面走,就是无极,再往里面走,就是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了。
Copyright © 2008-2024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