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石家庄心理咨询”."河北省心理咨询”."石家庄心理咨询机构”.“石家庄心理咨询中心”."石家庄心理治疗".”河北心理咨询“.”河北心理咨询中心“.”河北心理咨询机构“.“石家庄心理医生”.“石家庄心理”.“石家庄德中心理”.“石家庄心理实习”.“石家庄心理督导”.“个人体验”.“个人分析”.
自体心理学
自体很难用概念固定,假设自体是一个“家”,家是住所,有亲人,是情感归宿,做事时能提供的援助。自体比较完整会像有个功能强大的“家”,这样的人活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会有安稳感,不孤单,感觉与世界有连接,遇到危险或者困难可以抵抗,开心或兴奋可以分享。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体就像没有“家”,会无处可呆——‘我’自己在这里,但无法呆在‘我’里面,因为里面没有地方装‘我’。——“我”很孤独,与人连接不实,当遇到困难身后无支柱,无法去抗争,会被击垮。就算做了好事或是自觉不错,仍无法和人分享。
自体障碍者就像流浪汉一样,居无定所,无情感连接,不知道要去哪里,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办法设定目标,无人分享孤独和喜悦。若无自体心理,这类人会被认为是自卑的,不接纳自己,社交障碍……事实上是自体障碍。
弗洛伊德的“自我”定义是个八面玲珑者,是“本我”和“超我”的调解者,自体和自我看起来很像,自体障碍的人自我功能也不会好,但自体是在自我“后面”的。
科胡特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陈偲极端为科胡特翻译为“佛洛依德,你想告诉别人他不知道的自己,你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事,但在我看来,你凭什么说那就是他自己?你只是从自己的理论里武断要求别人服从。”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意识化,阻抗等等都说明了弗洛伊德把理论放在前面,而科胡特认为精神分析是神入的工具,只有神入到另一个人的状态中去知道他所讲,他所感 感,他是什么样子的,并把这一部分呈现给他,并修复。不是真理最重要,而是一定要到内心世界中发现对方然后告诉他。
流浪汉没有家,有躯壳,有每天琐碎的小事,有脚下的那块地方。如果我们从外在角度(弗洛伊德)对他说你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情感寄托,你是这样的所以清醒一点吧,这是事实,你得接受现实,然后得爬起来。
科胡特的“神入”从流浪汉的角度说,珍惜他任何一点点属于他的,从这一点点慢慢搭建所有,尊重他,把已有的保留,贴近流浪汉经验,不能做任何闪失的事情把 已有的否定或推掉。神入就是珍惜来访者内心每一点感受,即使站在很高的地方看那些已有的终将被摧毁或拆除,也允许那脚手架先搭在那里。
精神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针对有“房子”的人,调整的无非是房子舒适度以及装修部分,是冲突模式;而自体精神分析则是针对没有“房子”的那批人,是缺陷模式。科胡特以是否“神入”界定是否精神分析,“神入”是有治疗作用的。
在自体心理学中,治疗师与来访者的界限不清晰,治疗师更倾向于去满足来访者。自体心理学理论比较简单,但是在操作上要做到“你好我也好”是非常困难的。自 体心理学的“自恋”与经典精神分析的“自恋”不同,经典精神分析的自恋是病理性的,而自体心理学的自恋是中性词。
经典精神分析的自恋:佛洛依德假设在人生早期,力比多先投注在自己身上,然后再投注别人身上,遇到挫折再回到自身,这种自恋是退行,是从高级退到低级,是病理的。
自体心理学的自恋是中性词,类似于“我相信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能被人喜欢的、应该存在这世界、有人和我一样值得存在、有人会看到我、并帮助我指引我”,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是我们觉得自己活着还不错的感受。
自体心理学的“病理性自恋”是指:自体障碍者的自恋未发展到成熟状态,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世界是为他服务的,这种自恋是病理的。“病理自恋者”在成长中一 直不能获得对自己的确认感,一定需要外在来确认,比如通过成绩或者别人赞扬肯定等确认,“病理自恋者”可能终身为此努力。
病理性自恋者既无法获得对自己的确认感,也无法承受自己不够好的情况。这类人一没有完成夸大自体的发展,二没有完成对理想化的双亲的需要。也就是说健康成熟自恋完成了两部分足够好的转变内化:一,我基本相信我可以。二,我知道我会到达哪个地方去。
成熟的自恋者会比较爱自己,能在合适时展现自己,在别人诋毁中不会垮掉,觉得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东西,能比较轻松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理想化的双亲会变成“理想”,“理想”就是前面的灯塔,我知道自己要到那里,它会指引我到达,无论阻碍还是迷失,我终将到达。
理想为何是理想化双亲内化而来?因为有方向感的理想会牵引我们去完成目标,就像从小双亲引导我们去玩或者培养我们成为什么。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充当来访者的“自体客体”。“自体客体”——你是一个客体,但是你不是作为客体存在的;你在外面,可是你是在内被他使用的;你有形的部分在外面,但你实际上是在他的里面。他就是要让你模糊外面,而成为它里面的外面。
自体缺陷的人如何治疗?科胡特认为,在这类人成长过程中缺少夸大自体与理想化双亲。宝宝刚出生时处于原始自恋状态,那时候妈妈不作为独立的客体存在,而作 为满足孩子的“自体客体”存在,那一刻,妈妈就是宝宝的自体,是宝宝的工具,宝宝通过感觉器官看到妈妈的型,但不允许那型里有妈妈自己。
好妈妈在与婴儿相处中,允许自己被宝宝使用,无比辛苦地去满足宝宝的自恋,在这过程中,宝宝通过使用妈妈,点滴搭建起自己的自体。宝宝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哭,只知道不舒服,及时吃了妈妈的奶就舒服了,好妈妈就内摄进宝宝心里。一,哭得到反应,会建立对世界的信任。二,不舒服的感觉是确定的,并可以解决。
很多成年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生气或是否应生气,或其他情感不能正确表达,是因童年未得到成功的内摄机会。若妈妈对 婴儿期不耐烦,听到哭就打,婴儿内心会很混乱,没办法确认自己为什么不舒服,也没机会内摄正确的反应,得不到建立起自体“房子”的“砖”。
心理治疗中“你好我也好”之所以很难,是因来访者本身还不是婴儿,是带着坏经验来的,与治疗师交流是非语言的、暗藏潜意识的、混乱的、各个维度的……即使 治疗师无比小心,无比忠诚,来访者也可能发生误解。另一个难在于,这时治疗师要放弃自恋和需要,这太难,很难控制,没人愿不做自己。(陈偲)
Copyright © 2008-2024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