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相处的艺术

  • 2016年3月24日
  • 德中心理

                                                           

与自己相处的艺术>

 很多人都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希望能战胜自我。>

那么你要战胜的“你”在哪里?有怎样的特点?

我想很多人有这个想法,其实,人类是有局限性的,很多东西可能是战胜不了的。比如,我一直想再长高
三公分,想了二十多年,还是这样,我不得不接纳了这个事实。?-?
如果没有能力来理解自己就一定没有能力来理解别人,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人类的自我认知反应,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    自我概念
(二)    人我关系
(三)    对现实的想法
(四)    对未来的想法(一)    自我概念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往往会透过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来呈现,有人对自己的表现是肯定和满意,自我价值感很高,有人似乎永远不满意自己,对自己有很多负面的评价,常会自责或者贬低自己,自我概念显然是偏低的。
一般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可能会描述自己的外表、个性、能力、生活中的角色、某些经历等等,这些都是说明自己的方式。更深入地介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
1、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的差别
有的人自己认定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自己觉得自己很开放,很宽容,愿意帮助别人,但是,别人却说自己很保守,对人很计较,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会有所困惑:到底自己是怎样的情况?如果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便会困惑、焦躁不安。
2、理想的我与真实的我的差距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无法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会出现难过或者自责的现象,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甚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而否定自己,所以,理想的我和真实的我的差距,使人对自我概念产生负向评价,不过如向积极正像的方向思考,则会产生自我的目标和期待,而成为自我改变的动力。
在自我概念的探索中,我们可以注意当事人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这和解决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容易:
    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看重自己、激励自己。
    对事物正向思考。
    勇于尝试和改变。
相反的,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则会:
①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或缺陷。
②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
③过分强调事情的负向结果。
④自我价值建立在某种条件上(如成绩好才有价值)。
⑤喜欢过度为别人承担责任。说明一下。
理论给人枯燥的印象,实际上,能把这些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话,那就变得生动起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条件很好,但是生活得并不快乐,而有一些人却恰恰相反;再比如,有的学生考第五名,感觉很不好很受挫折,而有一些人考15名就很快乐,这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不符。一个人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会有挫折感,达到了自己的期望,甚至有意外的收获时,就会很高兴。(二)人我关系:
自我概念是自我的评价,或是对自我的认象;而人我关系则是人际关系上的某些观念。对于人我之间地位的高低、互动模式的一种态度,我们用两种概念来说明人我关系。
1、心理地位:
沟通分析学派,以“心理地位”的概念来说明人我关系的现象,心理地位共有四种:你好、我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以这四种不同的心理地位来描述人我关系。
①我好、你好:喜欢自己、愿意分享自己;也欣赏别人、愿意接近别人,人际关系开朗和亲密。
②我好、你不好:看不起别人、操纵别人,自认高人一等,自以为自己重要,自私,人际关系是以我为中心的。
③我不好、你好:觉得别人比较重要,听从别人的意见,而缺乏自己的主见,委屈自己、压抑自己,会讨好别人,人际关系是比较随和的、妥协的或以别人为主的。
④我不好、你不好:否定自己,也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表现持否定态度,但也不欣赏别人,觉得别人和自己一样糟,人际关系是疏离的、不易亲近的,部分是具有敌意的。
2、依附类型:
Bowlby1958年提到“依附”的概念,后来再根据一些实验研究,而成为研究人格和关系发展的“依附理论”。主要的概念是婴儿和特定对象(通常是母亲)会发展出强烈和持久的情感连结,“称之为依附关系”,此种关系会发展成情感与认识的内在运作模式,而影响到成长后的人际模式。BartholomewHorowwitz1991年则将个体对于自我和他人之意象而分为四种依附类型:
①安全依附型:自认为自己有价值,而别人也是值得接纳和信任的,用意建立或维持亲密的关系,与人相处融洽。
②焦虑依附类型:对自我是否定的,而对别人则是正向肯定,总觉得别人意见比自己好,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自我肯定,人际关系比较拘谨,喜欢帮助别人,喜欢别人的赞美。
③逃避依附型:觉得自己是不受别人喜欢的,对于别人也持负向态度;别人是不能信赖、不能依靠的,不愿意亲近别人以免被别人拒绝,人际关系疏离。
④排除依附类型:有正向的自我概念,觉得自己很好,但却拒绝别人,认为别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喜欢独立,一个人自由自在,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做太多自我表露。
这两种概念可以协助我们了解当事人在人我关系上的一些理念和想法,而很可能就会联结到行为反应上。(三)对现实的想法:
对现实的想法有许多,例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有些人对意义的定义是得到或拥有某种条件,如学位、爱情、金钱、婚姻、子女、地位、能力等,如果失去这些自觉重要的条件时,就会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了。
另外对生活掌控的想法和期待也是重要的,因为问题发生时,当事人往往会认为生活失去了控制,一切都无法预期和掌握,这些对现实的人只会对当事人产生影响。(四)对未来的想法
对于自我或人我关系未来的变化、自我期待的追寻、个人生理、生活、生涯的变迁等也会使得当事人由于对来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对现在问题另有不同的解读。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有的人很傲慢,在别人批评他的时候,很不服气(更有甚者,在别人说他的时候,可能自己还真有这样的问题,但是,打死也不会承认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是自己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这个真实的“我”有差异的,而自己并不了解现实中自己的本来面目。
现实中的人,自己都感觉自己很了不起的,很少有人能主动认识到“这是我错了”,两个人有了矛盾,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都是“我对、你错”,所以,挣来辨去,吵来吵去,目的只有一个,充分说明:我对、你错。
自大的人,会指责别人,攻击别人;还有一些人表现得退缩,比较自卑,会自责,这也是不正常的。
认为别人不好、自己比较高明,攻击别人的人,通常是自大的;认为自己不好,别人都比自己好,是自卑的;
自卑与自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论自大还是自卑,都是不自信的,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惑,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危机。
(一)认识自我的方法
常有人因某人说了一句对自己无利的话而大功肝火。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对自己不相信。如果你相信自己,就不会相信对方的不礼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也不会相信对方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什么。比如,如果确认自己是勤劳的,你会在平时的一切活动中表现出来,即使有不了解你的人说你懒,你也不必在意。如果你不勤快,在一切活动中都不主动地去做事,即使别人不说你懒,大家也会看到的。你的存在、你的好坏是一个事实,是一个客观存在。你的行为是这个事实的反映。别人的印象就是对你的行为的反映。一个自信的人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发扬优点、纠正或弥补缺点。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介绍两种办法:
第一,内省法。内省法就是通过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客观公正就是不凭空猜想,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能做到这些,就能多角度看待问题,就能全面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有的人,自己做过的事情,如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胡猜乱想、自以为是。“这次没评上三好学生,准是李四在做手脚”;“要是张三让我看了最后一道题的答案,我就不会考这么糟了”;“这件事准是王五干的”这一些就是凭空猜想绝对肯定、自以为是。
内省法就是自我反省,就是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公正、合理。绝不是让你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对他人指手画脚、评三论四,也不是让你和他人比较,而是只检查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公正、是不是合理。这本身就是修心养性。
现在大家学习压力大,应该学会自我反省。你们即将长大,这个时候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建立起的心理活动方式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去反省呢?首先要安静放松下来,客观而公正地问一问自己,今天的收获是什么?今天做事是不是尽心力了?今天的学习如何?今天是否礼待他人,是否礼待自己人,对有疑问的事情,不妨把这个事情放在其他同学身上,你当旁观者。这样,对事情的看法就公正了。在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不放松下来,可能被情绪左右,其结果不是妄自菲薄就是狂妄自大。做一点说明。
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文化,都有自我反省的内容,后来在《世界宗教文化研究》中,发现各类宗教都是从“自我反省”开始的。
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学》一文很多人能背下来的(遗憾的是,问过几个同行,他们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更不知道讲了什么。),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怎么可以不弄明白?
  
曾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在这里只做一点说明(不敢乱评):人生要有目标:明明德、亲民,这是至善的目标;然后,定;静;安;虑;而後能得。人的心理、精神状态要:定、静、安。这是“虑而后得”的基础。
然后,正心诚意是人走向社会的基础,正心----不偏不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正中间。所以很多人问,怎么就能让孩子好起来?我回答:正心诚意。父母能正心,不以孩子的成绩好而喜、不以孩子的成绩坏而悲、而发脾气;(很多家长认为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对孩子发脾气就是教育,不对孩子发脾气就不是教育,其实,这是教育的误区,不发脾气,就事论事,教给孩子怎么做会更好。)你的孩子怎么会不好?第二种做法是反馈法。反馈法就是通过外界环境来了解自己,即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应来判断自己。如果做某方面的事情总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方面就比较优秀。被人肯定只是一方面,并不能代表其他方面也被肯定,这就是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
青少年常用朋友来反馈信息(征求朋友的意见)在这里值的提出注意的是,交朋友不是为了办事方便。如果为了谋私利而交朋友,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大家应该本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原则来交朋友。另外,朋友的水平也要引起注意。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告诉人们,交朋友要交直(正直)谅(诚实、宽厚)多闻(博学多才)的人,要避开便辟(迎逢谄媚)善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便佞(花言巧语,阻险狡诈,华而不实的人),选朋友是双向选择,你在挑选别人时,别人也在挑选你。要有好朋友,你自己必须是好人。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其意思是: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所以,自身必须从直、谅、多闻上下功夫,可以常反省自己。
为什么交朋友这么重要呢?古人说:以友为镜,可以明得失,知廉耻。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朋友当镜子,可以检查自己行为是否得当,是否正确。
反馈法主要是以朋友来反馈信息。所以,交朋友对于大家来说,远不止排遣寂宽,它是青少年自我认识,形成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另外,青少年借老师和家长来反馈信息也是很必要的。因为成年人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与青年人有一些差别。他们的意见往往很深刻也很独特。所以正确听成年人意见也是应该的。反馈法主要是以朋友来反馈信息。所以,交朋友对于大家来说,远不止排遣寂宽,它是青少年自我认识,形成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另外,青少年借老师和家长来反馈信息也是很必要的。因为成年人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与青年人有一些差别。他们的意见往往很深刻也很独特。所以正确听成年人意见也是应该的。
还有两种自我了解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另外介绍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帮助大家迅速了解目前对自己的看法。在表格中选择自认为符合目前想法的项目“我觉得”就是我现在认为的自我形象,“我希望”是我理想的样子,“我希望”是现在的样子,就说明自己对目前较满意,如果我希望的是其他两项,则表示自己目前状态不满意,有改变自我的动机。
我的样子                   我觉得                  我希望
身材                    一般              高一点    矮一点   现在的样子
体重                    一般              重一点    轻一点   现在的样子
容貌                    一般              美一点    丑一点   现在的样子
姿态                优美  一般  笨拙        优美一点   笨拙一点  现在的样子
表情                活泼  一般  呆板        活泼一点  呆板一点   现在的样子
性格                    一般  不好        改进一点    无所谓   现在的样子
心地                善良  一般  不善良      善良一点    凶一点   现在的样子
能力                    一般              强一点    弱一点   现在的样子
学习                    一般  不好          好一些    无所谓   现在的样子
我对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是(包括品德、个性、专长)         因为             我对自己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是        ,因为           不满意中可以改变的是         ,不满意中不可以改变的是           ,对于可以改变的,我准备(怎样做)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