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的自我分析
由于心理治疗师的潜意识隐藏着个人需要,治疗的时候,这种个人需要会影响和干扰心理治疗的过程和关系。反映在心理治疗中,往往会把治疗师本人的情结与病人的问题混淆。当我们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判断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问题,透射到病人身上。这方面,最著名的,当推弗洛伊德,在他眼里,到处都是俄狄浦斯冲突。这就如同一个X光透视医生,用一张已经为自己透视过的X光片子,为另外一个人作检查,结果,他得到的是自己情结和病人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诊断。患者为了看清自己,找心理治疗师来照照镜子,没想到,镜子里面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心理治疗师与患者的混合体。这种混淆,势必造成对患者问题判断的混乱,在一个错误的诊断之下,治疗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治疗师个人情结以及个人需要,不只是会影响到对于病人的诊断,还会影响到与病人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是两种反移情,一种叫做一致性认同,或者过分的向患者认同,即把患者当做自己自怜的延伸;还有一种叫做互补性认同,就是下意识地把自己认同为患者生活中的某位重要人物,尤其是具有负性特征的否定性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关系就成了治疗师强迫性地重复自己情结的媒介。危害主要有两点:首先,过分向患者认同,会失去治疗关系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医生似乎真的成了病人的一个亲人或难友,结果是,患者会为有人和自己一起哀伤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在潜意识里面,也将难以相信一个和自己一样无助、一样痛苦的人,会帮助他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是不会信任一个没有胜利业绩的人,来做争夺世界杯入场券的教练的。把自己向患者的父母认同也同样有害,这种危害首先表现为结构性的,这样的治疗中,加强的往往是患者的超我,而这恰恰与心理治疗的目标——“加强自我”背道而驰。由于超我的功能主要是监督和约束,是一种对于关系的疏离力量,而心理治疗的动力又恰恰来自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看到的往往是医患之间的虚伪的关系,甚至干脆就没有关系,结果必然是治疗的失败。
情结的本质,是一个人把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发展停滞的心理发育阶段。如果一个治疗师存在这样的集中和停滞,就会在治疗关系中反映出来。这就如同一个遍体鳞伤的外科医生,要给另外一个患者做手术,他会先给谁做呢?他会把注意力转向谁呢?他会无私地忍痛割爱吗?也许我们在理智上会选择后者,但潜意识永远是自私的,本能会毫不犹豫地首先将利比多分配给治疗师自己的需要的。这种情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那就是:“只能容得下一个患者的手术床上,又挤进去一个外科医生,他也躺在那里嗷嗷待哺。”此时,患者的悲哀也就可想而知了。
心理治疗师的情结和人格,并不总是会对于心里治疗产生消极影响,它也有积极意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治疗师更容易对于与自己有相似情结的患者共情。于是,我们就会在临床上发现一种比较神奇的现象:“某个治疗师对于某个种类的患者者,会有更特别的吸引力。”换句话说,每个治疗师周围都集聚了一批具有相似特征的患者。我们必须承认,某些治疗师的确更擅长治疗某些特殊类型的患者,其背后的动力学也许就在于此。
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唯一一条出路,就是了解自己,治愈自己。所以精神分析治疗师培训的第一步,不是学习理论和技术,而是接受精神分析。认识自己、并解决自己的情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钥匙,是一个人成为合格心理治疗师的必经之路。(苏晓波)
Copyright © 2008-2024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