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自欺?

  • 2015年8月9日
  • 德中心理

为什么我们要自欺?

卢老师您好:

3年的同居生活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经历了4年的婚姻生活,再一次次的争吵与背叛中,我已心力交瘁,但是仍有不舍、不甘。就像您说的在痛到彻骨的时候,会不相信有明天,但第二天当他好的时候,又会相信自己会有明天。30的我,一无所有,父母的传统观念得过且过,一直身在外地的我,长期以来对他的依赖,自己生活圈的狭小,导致我对明天充满了恐惧。在告诉自己再找一个会有同样问题发生的同时,又幻想着会遇到一个真正懂我、疼我的人,我就这样在背叛、孤寂中哭泣,在哭泣中尽乎歇斯底里,在痛下决心时却又犹豫不决、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我该如何是好?

向阳天

向阳天:

很久以前曾有一本书,书名叫做《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这句话之所以印象深刻,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它形象地说明了这个世界的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命名的。有些人前赴后继地寻找快乐,有些人舍生忘死地体验痛苦。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以苦为乐的人?事实上,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特质。如果我们的“关键词”是“痛苦”,我们的定义是痛苦,恐怕这就说明,我们的人生会反复出现这样的词汇。有人称之为“虐”,但这个词透露着一种恶意的贬低,似乎当一个人有这样的特质以后,似乎就成了某种病态的象征。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精明人,没有人真正会做低于自己智商的事情,之所以看上去似乎是在“自残”,往往是因为,我们太过忠于我们的“定义”。

那么问题出来了,第一:定义是谁做出来的?往往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比如父母。第二,我们有没有可能更改这个定义?其实第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跟在后面,当我们的父母定义了我们,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定义?在过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连我们的身体都被父母定义了,何况我们的精神。而现在我们被父母的定义框定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依恋”。

我见过很多在情路上走得艰难的人,她们往往会有你这样的感慨。1)对未知充满恐惧2)对确定的生活充满痛苦3)总觉得自己一无所有4)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他人掌握5)拥有出色的忍受痛苦的能力,以至于当我问她们如果没有了这份痛苦,她们多数会感到茫然,因为那是她不熟悉的生活。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明明我们害怕我们害怕的东西,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却和这样的恐怖的东西待的时间最长。就好像一个人天天看恐怖片,吓得要死,可是还要继续看,你说她到底是胆子大还是胆子小?把自己的命交给另一个人处理,让自己成为电视,别人可以遥控自己,这到底是胆子大还是胆子太小。我觉得这样的人胆子未免太大了一些。胆子大到把自己的命交给一个很不靠谱的人手里,这真是“凶险无比”。可是她居然认为,这比起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来比,还是安全得多。

对爱斯基摩人来说,他们最渴望的,也许是赤身裸体地躺在太阳底下,可是一旦他们到了热带的海滩上,却对赤身裸体感觉到恐怖。这是为什么?因为对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安全,而是链接。重要的是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重要的是我能感觉到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妈妈对孩子面无表情,孩子一开始会努力地做出各种表情,发出各种声音来逗妈妈有反应,但妈妈就是没有任何反应,四十秒以后,孩子崩溃了,大哭不止,直到妈妈做出反应为止。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父母对我们不好,而是父母的冷漠与毫无反应。依恋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需要通过对方的反应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当对方的反应长期是一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以这种反应来界定我们自己的存在,一旦对方反应变了,我们就会开始对我们的“存在”产生怀疑,比起“痛”不“痛”,更可怕的是“在”不“在”。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痛感的家庭里,那么长大会后,她会不自觉地地寻找“痛”感,因为有了这种感觉,她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着的。虽然表面上她努力寻找着各种“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但实际上她做的所有事情都会让她置身于痛之中。痛=刺激。不痛=无刺激。如果你让她想象摆脱了这种痛苦的生活,她会觉得那样的生活似乎索然无味,感觉到无聊与空虚,因为她一身的本身,从小练就的“童子公”都是为了“防御痛”而存在的,过上幸福生活,不就等于自废武功了吗?

回到你这里,我想,对你来说,也许你需要问问自己,痛的生活,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对有些人来说,这种痛意味着和父母在一起,通过不断地制造痛,体会着和父母的联系;有些人的痛是因为惩罚自己胆敢过上比父母幸福的生活,这样缓解自己的内疚;有些人的痛是因为她们需要体会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因为只有她痛的时候,才可以得到别人的怜惜和关注,当她们痛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做小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地索要爱……

总之,如果你真想从痛中走出来,就必须承认一点,我们是痛苦的制造者,我们是我们的悲剧的幕后黑手,我们总是把我们自己想成无辜的受害者,其实我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有力量,也更狡猾。在终极意义上,我们演的总是独角戏,自己做导演、自己过演员,自己做观众,自己做评论家。我们一刻不接受这一点,就生活在自欺中。不过自欺就自欺吧,谁说梦游不是生活?(卢悦)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