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一门消逝的艺术
倾听并不是简单的等别人的声波传达到自己的耳膜,然后随便的哼哼哈哈就行了。而是全神贯注的听,把自己当作他人,听出他的话背后的情感,他的痛苦、焦虑、悲哀、忧愁、欢乐、愉悦,听出他对人生所抱有的希望,与此同时,又要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干涉他人的生活。
和许多人一样,在从事心理治疗这一行以前,我也以为心理治疗是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异乎寻常的灵丹妙药,只要治疗师讲几句话,出个点子,生活中的苦恼就霍然而解。真正进入这一行之后,才发现原来大部分心理治疗师所用的绝招或法宝只有一个字——听!
一只好耳朵胜过十张好嘴巴,现代人际交流中最缺乏的不是演说家,而是好听众。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交流:
然后,这几位太太可能去逛街购物,回到家,
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交流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在交流中力图表现自己,到处都是口若悬河的嘴巴,滔滔不解的在重复报纸、杂志、书籍、电视上的陈词滥调,朋友聊天成了新闻发布会。这样的交流怎么可能舒解心理压力呢!
一位朋友告诉我,每次他心情郁闷,找朋友之后,反而更难受,原来,朋友们每次都约他去卡拉OK,然后大家就争先恐后的点歌唱歌,看到人们表现自己,他感到喧闹中的无比孤独,既恶心又困倦。
在我成为心理治疗师前,也是一张大嘴巴,每次同学聚会,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我在讲话,都几次以后,同学们不再喜欢找我了,我很奇怪,去问了一位知己,她说:“你这个人很博学,讲的东西也很有意思,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知道,我缺少的是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心。
从此以后,每次聚会我都注意多倾听别人的故事,有一次,一位以前和我交恶的同学居然搂着我的肩膀对我说:“以前觉得你这个人不会讲话,现在才发觉你那么健谈!”而我做的只是听和点头罢了。
有个美国的治疗师报告过他的一个案例,一个在学校里很调皮的学生,被老师推荐来做治疗,20次的治疗时间内,治疗师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治疗师自己心里也有些发毛了,就在此时,老师和家长一起来感谢他,因为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天比一天好,不但不捣乱了,还在学校里组织同学们做慈善工作。
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认为,人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只要创造一个理解人、关注人、尊重人的环境,人们就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而这种环境的营造重要是靠倾听。
倾听并不是简单的等别人的声波传达到自己的耳膜,然后随便的哼哼哈哈就行了。而是全神贯注的听,把自己当作他人,听出他的话背后的情感,他的痛苦、焦虑、悲哀、忧愁、欢乐、愉悦,听出他对人生所抱有的希望,与此同时,又要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干涉他人的生活。
比如说
倾听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艺术家般的专注和爱。随着社会文明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这门艺术在消逝,每天,广播、电视、报刊都在不停的对我们倾诉着国际大事,花边新闻,各种各样的知识铺天盖地向我们的生活涌来,他们的触角探入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
你有多久没有听见露珠从荷叶边落入池塘的宁静?你有多久没听见过秋夜长空的雁鸣?你还能够听爸爸妈妈或爱人絮絮叨叨的谈上半小时而不觉得厌烦?你能上一堂四十五分钟的科而不走神吗?你还听得到自己内心的那些声音吗?——他们曾经问过你:“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干什么?什么是爱?……”
掌握倾听这门艺术的关键在于沉思,有人提出做一些活动有利于倾听能力的提高:找一块你爱吃的东西,如巧克力,然后找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用两个手指头慢慢地把巧克力拿起来,注意体会手臂的运动和紧张感,注意指尖的触觉,注意观察巧克力的形态……把巧克力放入嘴中,体会巧克力融化时你的舌头、颊部、鄂部的感觉……体会到这种感觉沿着你的喉部、你的身体逐渐传播的感觉……体验到这种感觉在你全身扩展的感觉……进入你的每个细胞……这种感觉逐渐消失后,精力充沛的工作或学习。
这样多练习几遍,不久,你会发觉,你又能掌握倾听这门消逝中的艺术了。(李孟潮)
Copyright © 2008-2024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