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温尼考特--“足够好的母亲”

  • 2015年4月23日
  • 德中心理

 

初识温尼考特--“足够好的母亲”

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温尼考特就像是心理学书籍上的一个重重的记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很多老师经常提及,陌生的是做了记号但是还没来得及真正地去了解。直到那天高岚老师娓娓道来,带我们走近了温尼考特的世界。直到现在我还没明白到底是因为温尼考特的魅力,还是高岚老师不经意流露的对温尼考特的喜爱和她感性的述说让我对温尼考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温尼考特的生平,让我感到惊异的是在他的身上居然充满着这么多的矛盾、对我来说有这么多的谜:首先是他的婚姻,陪伴着一个退行的太太,一个无性的婚姻居然持续了二十几年?温尼考特的第一段个人分析长达十年,分析师在其中始终扮演着一个保持距离和冷淡中立的态度,而直到十年以后温尼考特才忍无可忍,中断了这段分析,这是什么力量让他走了十年?一如他的第一次婚姻?出生于一个女性特质非常丰富的环境中的温尼考特,似乎一直就在女性中周旋,后来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能从强势的克莱因和权威的安娜·弗洛伊德中分离出来,挑战她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成就自己的辉煌?在他身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人格特质支持着他?一个一生都没有孩子的男人,居然会对孩子有如此的深爱(我相信没有这种深爱,温尼考特是没有办法达到他的理论的顶点的),居然会有如此细腻的相信是很多女人都自愧不如的观察力的?……这一切的疑问,就像一部侦探小说开了一个头,吸引着我迫不及待得想要去打开这本书。

温尼考特重要的概念中,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是“足够好的母亲”,回顾自己六年来做母亲的经历,有高兴、有失落、有坚定、有怀疑、有满意、有失望……可能其中最大的经常会困扰着我的疑问就是,我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做对孩子好不好?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于是经常在各种所谓的先进的育儿理论中摇摆,而“足够好的母亲”给我提供了一个基石,让我作为母亲的心可以安定下来,也给我提供了一个路标,让我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

“婴儿仰望着他的母亲,在母亲的眼中看见他自己”“这个世界上实际上是没有婴儿这种东西的,婴儿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你如果看见一个婴儿,你就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的妈妈”……温尼考特以他独特的视角观察者母婴关系,让妈妈和孩子在这一刻是如此地生动。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从温尼考特的理论中我理解了很多。

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不仅要对孩子好,还要足够,也就是太多太少的好对孩子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太多的好,意味着母亲始终不能对孩子放手,而太少的好则意味着母亲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

温尼考特认为在刚出生的婴儿内心中,是没有一个外部世界的。这时,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去照顾婴儿:婴儿饿了,一个乳房恰好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就可以立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婴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乳房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他可以任意控制这个乳房的出现和消失,通过乳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种错觉下,婴儿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夸大感受。同样,他也带着这种全能感和外部的世界接触。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恰好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有了这样一个令婴儿感到温暖、信任的“抱持性环境”,婴儿的需求能够得到即时的回应,他才能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去自由地表达自己,才有能力去应对成长中的挫折。

有些父母老担心会宠坏孩子,总是希望早点给孩子树立规则、给予要求。记得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开始和其他的孩子有了互动,孩子们带着吃的玩的一起在楼下玩。很多父母会要求孩子把吃的玩的和别的孩子分享,甚至直接拿走给别的孩子,而我经常是硬着头皮在那些父母面前对我女儿说“这是你的东西,你自己做主,你要是不想分享那就留着吧”,而现在她已经五岁,再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我问她“你愿意把这些东西和小朋友分享吗”,大部分的时候她都会主动地去分享或者直接拒绝。而同时我也看到有一些孩子在这时会紧紧地护住自己的东西,任凭父母的斥责也不愿松手。我想这是不是也是对温尼考特的理论的一个佐证呢,孩子只有建立了安全感,在开始的时候能完全地拥有自己的所有物,等他长大以后也才会有能力没有纠结地分享或不分享她拥有的东西。

“足够好的母亲,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她的婴儿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她的失败。”所以足够好的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增长的能力,也信任自己的孩子,因而也有能力对孩子慢慢地放手。有了这样的了解和信任,在听到婴儿的哭声时,母亲不再是匆匆地跑到房间去抱起婴儿,可能会回应一声“妈妈听见了,就过来了”,然后让婴儿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再来到婴儿的身边。这时,母亲和孩子之间不再是密不可分的了,这中间出现了一个空隙,对孩子来说,另外一个空间被打开了,在等待妈妈过来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挫折,因为乳房不再是即时就到,但同时他又感觉是安全的,因为他听见了妈妈的回应脚步声,所以他开始注意到了身边的环境:微风吹过、小鸟飞过……外部的真实世界对他来说慢慢打开了,孩子开始学习把母亲作为客体与自我分离,并在这基础上慢慢成长,趋向独立,接近独立。

特别喜欢温尼考特对这个“母亲的挫折”的诠释。首先这种挫折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孩子在等待中感受到的挫折是恰到好处的,不会超越孩子的能力给孩子造成创伤,这就需要母亲始终能读懂和跟随孩子成长中的“信号”。当孩子紧紧地抓住你的手,或者急于挣脱你的手的时候,都需要去感受到孩子的这些信号。当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其实我也感受到了孩子对母亲的“跟随”的回应——那种发自内在的喜悦。

另外温尼考特认为母亲是直觉性地了解孩子的需求。我觉得这个直觉性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这不是由母亲的意识来决定的,不是母亲经过理性的思考来决定:孩子,今天我可以放开你的手了,或者说,孩子,今天你必须经历一些挫折。经过母亲的理性思考而决定给予孩子的一些东西更可能是出于母亲自身的一些焦虑,比如说曾经盛极一时的“挫折教育”看似是父母为了孩子的发展,实际上更可能是父母为了安慰自己内心的不安,他们害怕孩子不能应对挫折,这是从父母的需要出发的,而不是根据孩子的成长,更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不信任或不安全,他们提供的只是他们认为孩子需要的。而在温尼考特眼里,母婴关系是最自然的一种互动和沟通。

所以足够好的母亲在婴儿生命早期要给予其全然的照顾,随着孩子的成长又会根据他们的需要适时地改变和调整,当孩子开始成长并且独立性增加,母亲自己也独立起来,逐渐重新开始她自己的生活。足够好的母亲提供的这种保持性的环境使得孩子能够去逐渐地达到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发展出一种真正的独立——“接近”独立,也就是说他既能独立又能和不同的客体保持关系,不会过分依赖或过分独立。

与我们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对来访者来说咨询师正如“足够好的母亲”。咨询师给来访者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咨询室中咨询师的专注犹如母亲在婴儿早期原初的“母性先占”状态,使来访者感到信任和温暖、安全和自由,能够在这个环境里自由地表达自己,从而去完成对自我的整合。同时,咨询师也会随之来访者的成长适时地调整,发展来访者的真正独立性,使之走向“接近”独立。

短短的时间,有很多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正确,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来得及去细细地体会,还有很多的谜没有解,还有很多的东西甚至还没理解。我想高岚老师说得很好,如果你现在还不懂,没关系,先把它交给你的无意识吧,你正在往这条路上走!(马洁)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