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费尔贝恩:
——反叛到超越,客体关系的独立者
做为早期的客体关系治疗师,费尔贝恩是一个非常独特而且旗帜鲜明的人,做为一名皇家炮兵的他于1926年完成了他的医学和精神病学的训练,后并参与到英国精神分析的活动中来了;而梅兰妮.克莱茵也于此时在伦敦开办诊所,继续她的儿童精神分析活动,开始了她对整个早期客体关系思想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克莱茵的思想给费尔贝恩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促使他关注和研究早期的客体关系思想,不过在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中,费尔贝恩慢慢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弗洛伊德和他的门生的道路,一条纯粹的客体关系之路。
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模型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客体关系,他反对他之前的精神分析思想对本能和内驱力的强调,他完全放弃了客体中生理方面的影响,而把心理方面放在唯一的重要的位置上来,这是所以客体关系理论中最特别的一个,但正是这种特别的模型让客体关系从传统的精神分析模型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独特的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客体关系”。
对于客体关系,费尔贝恩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力比多天生具有寻找客体的定向性。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完全反对了弗洛伊德的生理学取向的理论框架的基础,说的更精确一点,费尔贝恩在这个方面完全超越了弗洛伊德的高度,因为他把一个人的自然性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角度,那就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天生有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倾向。
这样的一个独特的角度把自我从本我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把它提前到婴儿期,甚至提前到出生时就有了自我,自我在与外界客体发生一种天然的联系,从而天生就会形成客体关系。
儿童在与这些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有一些客体不仅有好的方面同时也有坏的方面,而此时儿童只能改变的是他自己,在他的世界里,儿童通过客体分裂为好的或坏的方面,来控制问题客体,然后接受(容纳)或内化坏的客体。这些被内化的客体不仅发挥着客体的作用,同时也变成了自我内部的一种动力性的结构,这一点是完全不同于弗洛伊德和克莱茵的,客体与自我具有动力性质,而不是归咎于本能和力比多,内化的客体与自我天然的互动关系在儿童心理世界内部充当了心理结构,而做为结构,他们是动力性的,客体不再单单仅是内部的人物或心理表象,而且也是一种机能。
这一点改变了内驱力的自然性和地位,因为费尔贝恩认为自我与生俱来拥有力比多,而不是从本我出发才能得到,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本我的概念,自我开始变为心理结构的主体,甚至可以说自我就是我们的心理结构。
一切的活动在自我内部完成了,而自我能够完成这些活动的一个前提就是自我的各个部分与不同的内部客体建立着关系。也正因为自我的各个部分与不同的内部客体建立了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建立导致了自我一致性的分裂。
在费尔贝恩看来,自我会分裂成为三个部分,这是他谓之的“自我的动力性多重亚结构”。
处于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婴儿是不可以一直保持自我的一致性的,这个不完美的现状使婴儿对外界产生了受挫的不好的体验,而受挫引起了婴儿的攻击,但攻击只会导致矛盾的产生,因为攻击的指向一般是照顾他的好客体——他的母亲或者是好的部分客体——母亲的乳房,这种好与坏的并存,婴儿是无法忍受也无法处理的,所以婴儿通过分裂机制试图缓和这种无法忍受的情况,内部结构由此而来。
婴儿需要这集中着矛盾的客体(一般是父母),带有好的和坏的方面并存的客体,儿童依赖着其好的方面,而又抵抗着坏的方面,为了好好处理这个问题,婴儿通过内化他们的客体,从而达到控制局面的目的,但一旦完成内化,这些客体却发挥着力量继续控制儿童的内部世界。
婴儿在他们的内部世界里继续的抵抗或阻止这那些坏的客体或坏的部分客体,以及自我与这些坏客体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和这个关系形成的心理结构。但同样内化进来的是那个婴儿自己需要的客体,他对它们既爱又恨,它们让他受挫又渴望得到,这样的“坏客体”又让婴儿产生了矛盾的心理,而矛盾再次导致了分裂,现在,婴儿把这个内部的“坏客体”分裂成一个刺激的或需要的客体以及一个阻扰的或反对的客体。而与这些两个客体想联系的自我部分,前者被称为力比多自我,后者被称为反力比多自我或攻击性的自我。而反力比多自我是攻击力比多自我的。
“坏客体”相联系的自我部分出来了,而与“好客体”相联系的自我部分呢?这正是那婴儿想要维持的自我,与外界环境好的客体一直联系着,它压抑着“坏客体”的自我:力比多自我和反力比多自我,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我部分被费尔贝恩叫做中心自我。
这样自我结构的模型出来了,第一部分:中心自我与环境好客体,第二部分:力比多自我与需要的充满诱惑的客体,第三部分:反力比多自我与被拒绝的客体,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被拒绝客体与充满诱惑客体都是“坏客体“分裂出来的,所以中心自我会压抑与”坏客体“联系的两个自我部分——力比多自我和反力比多自我,而反力比多自我却是在压抑那个与被拒绝客体同源的充满诱惑的客体,和它联系的力比多自我。
通过这些活跃的内部客体和自我结构,费尔贝恩探讨了如何解释动机和行为。犯罪的儿童和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身上可能有“坏“的父母,但是儿童不认为他们是坏的,而是把他们坏的部分内化进入自己的世界,这样,父母变成了环境好客体,而儿童自己变”坏“了;这些坏的客体在内部继续控制这儿童,让儿童感觉自己是坏,这样的结局换回了一个好的理想化的父母。而坏的自我部分产生的攻击行为和攻击思想却不停的活跃在他的内部结构中。(钟艳鱼)
Copyright © 2008-2024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